艾洄沒有跟林昭敘舊,開門見山問道:“幾位國公是否已經在裏麵了?”
林昭行完禮,抬起胸脯,低眉對艾洄道:“幾位國公已經在裏麵好一會兒,我在外麵值守,也是剛過來不久,進去隻看到幾位國公跪在地上,陛下很生氣,還讓我懲罰了幾個侍候國公不周到的宮女——我一直在外麵,才要進去,裏麵現在如何了,我也很想知道。”
艾洄點了點頭,沒有說話,徑直就要往裏走,林昭朝一旁偏了偏身子,給艾洄讓出了一條道,艾洄習慣性的低頭往裏走,還沒有邁出一步,艾洄就看到了黏在門上的血跡,艾洄用手指沾了沾,發現是剛剛才有的,頓時心生疑惑,問林昭道:“這門上的血跡從何而來?”艾洄是刑部尚書,統領天下獄事,出入仕途時,艾洄是從一個小小的地方檢點做起的,每日做的最多的就是檢驗屍體,查找血跡的來源,因為艾洄事無巨細的辦事風格,他所到之處,幾乎沒有冤假錯案,百姓的反響也很好,艾洄由此一步步從地上晉升到都城之中,從小小的檢點成為了當朝宰相——艾洄從未拋棄過這個好習慣,每到一處,總要細細觀察,臨走之時,也要查看一番,還要在心裏細細揣摩哪裏有了變化。
漸漸地,艾洄的辦事風格也感染了很多三省六部的官員,受影響最大的乃是艾洄所直接管轄的四司:一曰刑部司,二曰都官司,三曰比部司,四曰司門司。
四司之中的官員都將長官的話和為人看在眼裏,記在心裏,都以長官為榜樣,生怕瀆職,每日都將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在艾洄擔任刑部尚書的期間,刑部的辦事效率明顯提高,每年冬至得到的賞賜是最多,這兩年來刑部裏的人升官也是升的最快的——艾洄手下的人也都樂意跟著艾洄,尤其是尚書省度支司員外郎陳皎然和蘇明一事過後,朝中的人對艾洄更是刮目相看——艾洄不懼強權,不管對方是還不是皇親國戚,都依法懲處了,這樣的做法對刑部的官員們是一種激勵——在艾洄就任刑部尚書之前,燕國掌管全國刑獄的刑部已經很是腐朽了,裏麵的人都無所事事,毫無使命感,也毫無一點為國為民之心,這下,艾洄來了,刑部的風氣有些轉變,較之幾年前,現在可以算是很風清氣正的時期了。
林昭雖然在天業元年就離開平城,去了楚國舊地秦州,可也知道艾洄一貫的行事風格和嚴謹的處世之道——幾年前,林昭也曾親眼見到艾洄為了糾正一個案子,不惜得罪先皇武宗皇帝,最後若不是孝德公主苦苦哀求先皇,艾洄現在隻怕當不上這個宰相,在幾年以前就沒了命。
林昭深怕艾洄會問東問西,便沒有打算隱瞞,據實回答了,“相公有所不知,這是一名叫晏心的歌女剛剛一不小心撞到門上的——所以才會留有血跡,沒有什麼事的。”
艾洄驚道:“是一不小心撞上的嗎?竟然都把門撞出了些木屑——這可不是一般的不小心,這的是故意為之,才能有的結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