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楊氏麃興翊宋深,風聞將落盡寒心。
青衿叱吒風雷迅,綠鬢揮揚劍戟新。
暗地有蠅汙白璧,明廷無象鑄黃金。
英雄跳出樊籠外,坐對江山慨古今。
宋太祖,姓趙名匡胤,涿郡人。父名弘殷,為周朝檢校司徒、嶽州防禦使。母杜氏,安喜人,生匡胤於洛陽城的夾馬營中。當杜氏生匡胤之時,赤光滿室,全身散發異香,經宵不散,人遂號匡胤為“香孩兒”。匡胤有一兄,名匡濟;三弟,曰光義、光美、匡讚。弘殷既逝,杜氏孀居,治家勤儉嚴肅。時匡濟、匡讚已卒,匡胤、光義、光美俱學於陳拊之門。拊乃華山處士陳摶兄也,壯年勵誌苦學,屢科不第,遂隱。拊教授循循誘人,有詩為證:
落落人間數十年,隨身鐵硯一青氈。
丹墀未對三千字,碧海空騰尺五天。
賈誼長沙淹歲月,杜陵夔府老風煙。
倚闌讀罷歸來賦,腸斷青山落照邊。
是時,陳拊見三子卓犖,屬情訓導,文傳孔、孟,武授孫、吳。
學業既成,一日呼三子趨前,言曰:“吾今老矣,不能再為爾輩之師。我有一友,姓趙名學究,鎮州人,曾遇異人傳授,汝等當往求教可也。”匡胤等遂辭別,徑往鎮州師學究焉。
後,匡胤仕周世宗,補為東西班行首,尋升殿前都指揮使,掌軍政務。隨世宗征伐,屢建大功,眾心歸附。一日,世宗於文書篋中得一木簡,長尺許,有字一行,曰:“殿前點檢作天子。”世宗大恐。次日,將殿前點檢張永德斬之,乃命匡胤領其職。
世宗崩,子宗訓立,加匡胤為檢校太尉,領歸德軍節度使。時逢大遼與北漢聯兵五十萬,自土門東下,侵犯中原。聖上倉卒會議,遣匡胤率禁兵禦之。是日,匡胤領兵出屯陳橋。同行指揮使苗訓,善觀天文,見日下複有一日,黑光籠罩不散,乃指示楚昭輔曰:“此非天命乎?”
是夕,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殿前都檢討張令鐸、殿前都虞侯王審琦、虎捷右廂都虞侯張光翰、龍捷右廂都虞侯趙彥徽相與語曰:“主上幼弱,我輩出力死戰,誰則知之?今不如先立趙點檢為天子,然後北伐。”
次日黎明,軍士披甲執戈直逼匡胤寢所,大呼曰:“今我等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匡胤醉臥未醒,因眾人喧呼,驚起披衣。
將欲問之,諸將扶擁出廳,黃袍已加身矣。眾皆羅拜呼“萬歲”畢,扶上馬擁還汴京。匡胤攬轡誓諸將曰:“汝等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莫能為若輩之主矣。”眾皆曰:“唯命是從。”匡胤曰:“太後、主上,我所北麵事者,勿得驚犯。公卿皆我比肩,勿得欺淩。市中貨物、府庫寶器,不得搶奪。不許妄殺一人。聽命者重賞,不聽命者族誅於市。”諸軍士諾諾應聲,肅隊而行。既入城,擁匡胤直進崇元殿,召百官朝賀。匡胤曰:“未有禪詔,何敢升殿?”言罷,翰林承旨陶穀,遂從袖中取出詔書,讀雲:
“朕茲衝齡,未諳國政,弗勝天位。惟爾太尉,練達治體,宜攬朝綱。今卜之於天,天心默順;稽之於民,民情協和。朕乃效放勳之遺風,揭神器而授之賢卿,當步重華之芳躅,膺帝籙而敬其事,無上負彼蒼眷顧、下失斯民仰望可也。”
匡胤就殿前拜受畢,遂升殿服袞冕,即皇帝位。百官朝賀畢,於是奉周主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遷之西宮。大赦天下,國號大宋,改年號為建隆元年。封三代為皇帝。封母杜氏為皇太後,封妻王氏為皇後,封子德昭為皇太子、德芳為梁王,封兄子德崇為燕王——乳名八哥,最有才能,人皆敬服,遂稱為“八大王”。
封弟光義為晉王、光美為秦王。文武百官各升一級,遣使遍告郡國。有詩為證:
敕旨頒行去路賒,繡衣分彩照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