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六郎既得諸將,即遣人齎表進奏聖上,請授諸將之職,同鎮三關,以防大遼。真宗覽罷奏書,與群臣商議。寇準曰:“楊景收伏群凶,甚有益於朝廷,陛下當從所請,以安其下,且張大威聲震恐遼人,使其不敢南侵。”帝允奏,遣使齎敕,加楊景為鎮撫三關都指揮使,嶽勝、孟良、焦讚三人為指揮副使,劉超等一十六人並授都總部頭。敕命既下,使臣便齎往佳山寨宣讀。六郎接旨,與眾人望闕謝恩,乃款待使臣。使臣既回,六郎又遣人往勝山寨招取陳林、柴敢。不日二人率眾來到,自是三關之上扯起楊家金字旗號,威震幽州,遼人畏懼,邊患少息。
時值八月中秋佳節,六郎與眾將飲酒賞月。六郎謂嶽勝等曰:
“當此良宵,我欲吟詩消遣情懷,諸君請勿見笑。”嶽勝曰:“將軍賜教,銘刻肺腑,怎會取笑。”於是六郎口占一律:
月下敲砧響夜寒,征人不寐憶長安。
霧迷北塞遊魂泣,草沒中原戰骨酸。
直望明河臨象國,誰將零露捧金盤。
何年卸甲天河洗,酩酊征歌歲月寬。
嶽勝等問曰:“將軍二聯似有餘憾在焉?”六郎曰:“然。吾父子八人歸宋,遭逢遼賊謀逆。吾父為先鋒討之,被仁美陷於狼牙穀,撞死李陵碑下。後打聽得蕭後將先父屍首埋於胡原穀,每欲取回葬於先陵,怎奈無機智能幹之人代為取之,心懷悵悵,不知何時遂也,故今晚吟詠之間不覺真情暴露。”嶽勝曰:“將軍念念在親,乃大孝也。蒼天感動,畢竟保佑,日後必定取回,不必憂慮,但當徐徐為之。”六郎曰:“誠然,非目前可以取之也。”是夕酒散。
卻說孟良因六郎言無人代取父骸,尋思道:“我不如今夜乘著月色悄悄偷出營寨,密往胡原穀取得令公骸骨,以報三次不殺之恩。”於是收拾停當,徑往胡原穀而去。
次日天明,寨中軍士來報六郎:“不見了孟良!”六郎大驚曰:
“昨宵席上歡飲,因何今早不見?”嶽勝曰:“彼乃草寇,在此受製,難以自由,遂逃去了。”六郎曰:“此人性氣剛烈,決不逃走,效鼠輩所為也。”眾人亦持疑不定。
那孟良徑到胡原穀尋訪令公骸骨,全無人知。一日,路逢一遞送公文者。孟良思忖:“這等樣人或知消息。”遂以番話問曰:
“楊令公骸骨原埋此處,今何不見了?”那人曰:“不知太後因什麼事,令人掘起令公之骨,埋於紅羊洞中去了。”孟良聽罷思忖道:
“我特為此事而來,若不得骸骨回去,枉自徒勞,不如入幽州見機圖謀。”遂往幽州之路行進。
將近城隅,逢一漁父,孟良問曰:“汝今日入城去否?”漁父曰:“明早要去獻魚,如何不入城去?”孟良曰:“獻魚何為?”漁父曰:“明日是娘娘聖壽,遞年要進貢鮮魚慶賀,不敢違誤。”孟良暗喜道:“遂我之謀矣!”乃曰:“我養馬者,亦要進城,正好與公一同趕進城去。”於是漁父在前,孟良在後。轉過城南幽僻之處,孟良忽抽出短刀,將漁父殺死,剝了衣服穿著起來,戴著牙牌提魚入城。守門者盤詰,孟良曰:“我乃黃河漁父,進魚給娘娘祝壽,現有牙牌在此。”守門者見有牙牌,遂放孟良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