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太宗駕幸五台山淵平戰死幽州城(1 / 2)

卻說太宗為了還願,率眾既離汴京,直奔五台山而去,不日即到。寺僧智聰長老,率眾迎接於龍津驛。車駕來到寺門外,引班官迎太宗進入方丈中龍椅坐定,文武列於兩邊。帝因下命,著儀司官齎過香禮與寺僧,於供佛案前擺列齊備,群臣隨帝詣佛殿中,寺僧敲動鍾鼓。太宗躬下拜禱曰:“朕今此來,一者為先帝之願,特來還願;二者為生民臻太平之福,仰仗洪慈;三者乃願皇圖鞏固,四海靖寧。”帝祝罷,主典僧宣讀誥文畢。是夕,太宗宿齋於元和宮。

次日眾臣奏曰:“陛下香願既酬,車駕當即還京,恐有細作不便。”太宗曰:“朕深居宮禁,難得來此,與卿等暫留一日而行。”

眾臣再不敢奏。太宗遂令寺僧引路,邀侍臣步出寺外,觀望景致。

果見一座好山:前控幽州,後接太原,端然限界。中聳出一奇峰,層巒疊翠,萬峰在目。有詩為證:

擁翠拖藍疊秀奇,巍然勢下別華夷。

分明指處尖峰頂,縹緲雲霞接漢齊。

太宗看個不夠,因指前不遠問曰:“野草叢生,卻是何處?”潘仁美奏曰:“此幽州也,古來建都之地,最是好光景。”太宗曰:

“朕當與文武諸臣,前去遊玩一回。”八王急奏曰:“幽州乃遼主蕭後所居之地,陛下若往,是自投陷阱也。速宜整車駕還京,免遭恥辱。”太宗曰:“昔日唐太宗平定遼東,未嚐不親臨戰陣。今朕有千軍萬馬在此,豈懼蕭後哉!汝眾臣但隨朕去無慮。”八王再不敢諫。

太宗車駕離五台山,前至邠陽城地麵。忽見旌旗蔽日,塵霧遮天。哨報:前有番兵攔路。太宗問:“誰可去探視?”一人應聲而出,身長七尺,威風凜凜,乃保駕將軍楊淵平也,奏曰:“臣前去擒取阻兵。”太宗允奏,淵平率馬軍殺奔前來。番陣旗門開處,隻見一員遼將,生得麵如黑鐵,眼若流星,使一柄大杆刀,跨一匹赤鬃馬,乃耶律奇。耶律奇高叫:“宋人好好退去,饒汝一死。

不然,自取擒戮矣。”淵平怒曰:“蠢爾番蠻,尚不縮頭遠避,敢來阻駕尋死耶?”即挺槍躍馬,直取番將,番將舞馬來迎。兩下呐喊震天,二將戰做一團。耶律奇力怯,撥馬便走。宋兵乘勢趕入,番兵大亂,自相踐踏,死者無數。淵平追出五裏,回見太宗,奏知殺敗番兵之事。太宗大悅,車駕遂進邠陽駐紮。

耶律奇收殘軍入幽州,奏知蕭後:“今有宋帝車駕,駐在邠陽,臣被殺敗而回。”蕭後大驚,因問帝駕何以來此?近臣奏道:“前日在五台山還願,便來遊玩。”後曰:“前時眾臣尚要興師去伐宋地,今有此機會,何不出兵擒之?”言未畢,天慶王耶律尚奏曰:

“臣願領兵前往,擒取宋帝以獻。”後曰:“更得一人助卿為好。”馬韃令公韓延壽進曰:“臣願同往。”後大悅,即與騎軍一萬前去。耶律尚即日領軍出幽州,前抵邠陽城下,將城圍得水泄不通。太宗車駕困在邠陽,深自悔恨,不聽八王之言,因令楊淵平出兵退之。

淵平奏曰:“遼眾初至,其勢甚銳,若即與之交鋒,必不能勝。須停數日,一戰可退。”太宗允奏。

天慶王耶律尚親督番兵,於城下緊攻,喊聲雷動,城中震駭。

太宗登敵樓觀望,隻見四下番兵,烏屯雲集,連營數裏攻擊。謂侍臣曰:“番兵眾甚,如何脫離此處?”潘仁美奏曰:“陛下勿憂。

今有楊業,屯堅兵於代州與幽州連境地方。得此人前往諭救,必能退敵。”太宗問曰:“誰可往代州諭救於楊業?”淵平應聲而出曰:

“臣當前往。”太宗即付與敕旨。淵平密藏,披掛上馬,開東門殺出。正遇番將劉弼攔住,淵平更不打話,奮勇一槍,劉弼翻鞍落馬。淵平乘勢殺出重圍,徑投代州,來見父親。將敕旨進上,道知:“聖上被圍邠陽,四麵皆是番兵,父親當盡引代州之眾,前去救駕。”令公得旨,遂發兵起程。父子八人,離了代州,望邠陽而來。

哨馬報入番營,告知天慶王。天慶王集諸將議曰:“楊業乃勁敵也,此來救駕,父子必將死戰。我眾人誰敢抵擋?不如將軍馬撤退,放他入城,然後複兵圍之,不消一月,將他君臣盡困死於城中。”眾然其計。乃下令將軍馬撤圍,退離五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