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一個姓崔的謀士(中)(1 / 2)

昔年劉備三顧茅廬,相請諸葛孔明出山,無數年來,人們紛紛感歎劉備的誠意,才換來蜀漢的三分基業。卻不曾想過,那年僅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是不是也需要一個像劉備這樣,心懷大誌,可以最大程度發揮自己全部才華的主君?

如果真的要做一個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的農夫,又何必習屠龍之術?如果真的不求聞達於諸侯,又怎麼可能隨口便是石破天驚的隆中對策?

論才華,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論潛力,孫權雄踞江東,水師縱橫。

而劉備?那個據說兒子有一百二十個之多的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東奔西跑了大半輩子,投靠過的勢力比呂布認過的幹爹還要多上一倍的“皇室宗親”。除了空懷的大誌和一肚的悲傷之外,什麼都沒有。

但也正是因為他什麼也沒有,孔明才毅然地選擇了劉備。因為在一個國家或者勢力,新生和滅亡的時候,個人的聲名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如果孔明去投曹操?那時鬼才郭嘉雖然已死,但是以荀彧、賈詡為首的一眾謀士尚在。統軍征戰更是有夏侯、曹氏等諸多大將,遠遠輪不到孔明。而東吳方麵,英姿勃發,羽扇綸巾的周郎。魯肅早已獻過榻上對策,為孫權所看重。孔明縱然去投,也不過是“能賢亮,而不能盡亮。”

沒有任何一個身負大才的謀士或者將軍,願意空空把年華去熬資曆。

事情之後的發展,如千百年來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那樣。孔明相助劉備開創了蜀漢基業,鞠躬盡瘁,用他生命中的後二十七年,讓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一遍又一遍地將他稱頌。

不是沒有過惶恐“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不是沒有過悲傷“所在各求為廟,朝議以禮秩不可。立廟於成都,後主不從。“

可是沒有哪一個讀書人不渴望諸葛孔明式的成功,那幾乎是一個謀士所能想到的,最美好的結局。崔伯淵?也不例外。蒙塔裏雖然是個胡人,但是在他心中,卻是遠遠勝過洛陽城裏的趙德昭。

“若是時雋沒有攻下漢中,為師去投倒還有些際遇。但是現在嗎……“崔伯淵微微搖了搖頭,苦笑道:“北唐西線已進逼利州、巴州一線。趙德昭正是風頭正勁的時候,怎麼可能會對為師這樣出身的人委以重任?不過是給個好聽的虛職,賞賜些財富,養老洛陽罷了。這些帝王,若是能有半分選擇餘地,都會細細權衡下利弊,考慮一下平衡。這些年,為師在乃蠻部落雖然不至於權勢熏天,但是脾氣卻終究是見長,年紀也大了,你要讓我再花個十年的時間去擠進洛陽的圈子。縱然擠得進去,也未必能有時間一展心中抱負了。”

少年沉默不語,他久在崔伯淵身邊,眼光見識自然是非比常人。細細思量之下,他自然也看得出天下雖大,可要再找出一家如乃蠻部落一樣信任自己老師,給予其無限施展餘地的勢力,卻是根本沒有。

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他細細看向崔伯淵,而今鬢已星星也。草原上的生活環境惡劣,縱然崔伯淵在乃蠻部落地位尊崇,但是也免不了風沙的襲擾,這些年崔伯淵的身子已是一日不如一日,想到此處,少年不由地眼眶微微泛紅。

“癡兒。”崔伯淵微微一歎,當初收留崔安節不過是一時意動,這些年見他天資尚不至於駑鈍,便傾盡心力相教。自己遠赴草原,拋棄妻子,與家中音信隔絕。也漸漸將他視如己出。“歎光華將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悠悠數千載以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事情實在是太多。為師既然走上了這條路,也就不準備回頭了。”

“不過,你還年輕啊。”崔伯淵看向這個自己視如己出的弟子,目光真誠,緩緩說道:“這畢竟是千古罵名,你沒有必要和為師一起。此刻蒙塔裏還沒有決定何時起兵,你不妨南下中原。”

崔安節聽得幾乎淚落,他未出生時,父親已棄他們而去。女子未婚而有身孕是何等大事,幼時孤苦自是不必多言。之後母親病故,家中親戚不願將他贍養,竟然賣給了人販子。若不是崔伯淵收留,真不知如今身在何方。他雖然不願在蒙塔裏身邊出謀劃策,卻也不願離開崔伯淵“弟子惟願侍奉師父左右,不離不棄。”

“好男兒當誌在四方。”崔伯淵眉頭微微一皺,許久,認真地看著自己如今唯一的親人,緩緩說道:“我們當謀士的,可以拋棄妻子,可以背叛君父。唯一不能背棄的,隻有自己的信仰。乃蠻已經有了一個崔伯淵,便再不可能讓一個崔安節大放異彩。你心中有大執念,終不能久居與人下。河北之戰,乃蠻當有七成勝算。一旦北唐北方陷入乃蠻手中,天下大勢立變。孟渝、李濼皆是雄才大略之人,風雲激蕩之下,才有你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