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唐景熙十六年、東吳泰寧七年,十一月十三日。東吳大將韓言統率三個淮西混協並和州一個整編軍共計四萬人馬,攻打淮泗重鎮廬州。
守衛廬州的是從西軍調來的一名軍官,是常年在戰火裏滾爬的漢子。在白憲的一再嚴令下,他並沒有如以往一般出城野戰,而是廣召百姓,配合他麾下的六千兵馬守城。
韓言到達廬州之後,片刻未歇,便組織軍隊攻城。當年淮西剛剛拿下的時候,廬州也曾在韓言手中,是以廬州城守的各處優缺點盡在其掌握之中,更何況淮西百姓對於韓言的戰力,自壽春大捷後更是信任非常。偷偷和城外聯係上的人家不在少數。
混協十一軍高維於陣前立下軍令狀,一日之內拿下廬州。
戰鬥從中午一直打到月亮升起,在韓言的嚴密攻勢和城中百姓的策應下。淮泗重鎮廬州於十三日晚間陷落,守城軍官戰死,六千北唐官兵戰死近五千,餘者潰散。
拿下廬州之後,韓言攻勢未歇,奉李濼旨意。以淮泗都督的身份節製揚州大營、瓜州大營並無難一軍、水師萬五千人,各路兵馬共計十萬。沿運河北上攻略楚州、泗州。
十一月十六日,北唐泗州鎮守、混協一零八軍主將季猛趁吳軍剛陣勢未成,親率騎兵突擊。畢竟南人暗弱。這些年在兩淮,用騎兵打擊陣勢未成的東吳步兵是屢試不爽,而沒有大規模騎兵軍團的東吳也是在這一點上,連連吃虧。
不過這一次,唐軍在韓言這裏踢到了鐵板。韓言親率先到泗州的揚州大營整編七十一軍與季猛所部騎兵激戰,雙方互有損傷,但是唐軍卻並沒有占到優勢。在吳軍後續部隊趕到的情況下,季猛不得不退入了城中。
韓言隨即指揮新到的部隊攻城,一切軍需糧草由水師從水路運達,往常北唐最擅長的騎兵截糧也在韓言麵前失去了用武之地。
數日之間,烽火漫天。
泗州地處淮河下遊,扼守淮河兩岸和南北大運河由淮河入汴河的南口岸,戰略位置十分顯要。所以北唐的徐州大營也是不敢懈怠,調集了一個整編軍及兩萬名民兵南下,會同楚州守軍向泗州救援。
得到消息的韓言留下高維繼續圍困泗州,親率主力六萬餘人在白眉山一線構築工事。
十一月二十日,北唐援軍抵達白眉山一線,韓言憑堅死守,多次組織兵力反衝,使得唐軍不得寸進。
十一月二十二日,韓言節製下的水師羅澤南所部,依靠淮河泗水之便捷,快速地集結部隊攻入了宿遷,切斷了唐軍的糧草補給。並且分兵襲擾北唐的淮北各處,造成局勢糜爛。
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北唐軍心不穩的情況下,韓言指揮白眉山一線的守軍反擊,這一戰雙方從早晨一直打到了下午,韓言憑借著全步兵的軍隊硬是擊潰了一萬騎兵三萬多步兵組成的北唐援軍,追亡逐北,唐軍伏屍數十裏,斬首近兩萬,俘獲戰馬三千多匹,盔甲兵器不計其數,陣斬徐州大營副鎮守使,時雋的嫡親侄子時淩雲。
之後韓言趁勢再度強攻泗州,守將季猛見援軍盡退,城中人心不穩。便集中了主力於二十四日夜突圍,結果被韓言看穿,提前在城外設了埋伏,季猛所部全軍覆沒,泗州隨即飄起東吳旗幟。
十一月二十六日,韓言繼續沿運河北上,兵鋒直達淮東重鎮楚州。然而此時的楚州早已沒有了正規的守軍,隻剩下千餘民老弱病殘和一些捕快衙役。在白眉山戰敗之後,原本兵力上就捉襟見肘的淮泗唐軍,再也沒有多餘的兵力來守衛楚州這個戰略要地,他們一路收縮著兵力,一直退到了淮北的徐州大營方才停歇。
畢竟,他們的皇上才剛剛在河北戰敗,為了暫緩乃蠻的攻勢,甚至還喪權辱國地簽訂了鄴城條款,將整個河北和大半個河東都割讓了出去,賠款五百萬兩。這等恥辱,還是北唐立國以來之未有。東南戰線上的這些北唐將軍們都知道,皇上暫時是抽不出兵來了。守城作戰還得靠他們手裏的這五六萬兵馬。自然是得警慎一些。
十一月二十七日,韓言率軍猛攻楚州城,楚州知州孟固原見吳軍兵鋒銳利,開城請降。韓言入城之後,對於百姓秋毫無犯,但是對於那些出身北唐一係的官員大多罷免,其中耀武揚威、作惡多端的,自然逃不過菜市口的一刀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