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人路溫舒把《尚書》這部本抄在蒲草上潛心攻讀,還有西漢人公孫弘將《春秋》這部本刻在削好的竹片上閱讀。他們因家貧,買不起書,但並沒有因此放棄學習,而是想盡辦法去學習。
【賞析】
文中講述了西漢人路溫舒和公孫弘不因家貧而棄學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愛學習的人不因家貧而放棄學習,而是想盡辦法去學習,這樣才能改變貧窮的命運。
【原文】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譯文】
西漢人孫敬經常通宵達旦地讀書,他為了晚上讀書時不打瞌睡,就把自己的頭發拴在房梁上。這樣,當他打瞌睡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拽一下頭發,一疼就會趕走睡意。從此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憤苦讀。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困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都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地勤奮苦讀。
【賞析】
文中講述了西漢人孫敬和戰國時蘇秦勤學苦讀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要想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必須自覺地刻苦讀書。
【原文】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譯文】
東晉人車胤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夜讀,夏天夜晚就把螢火蟲裝入紗囊,利用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的光亮來照明讀書。晉朝人孫康也是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夜讀,冬天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寒,卻能在艱苦條件下勤奮苦讀。
【賞析】
文中講述了東晉人車胤和晉朝人孫康不因家貧而勤奮苦讀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由於家境貧寒不能為自己提供學習條件的情況下,就要想方設法去創造條件,這樣才可能獲得成功。
【原文】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譯文】
西漢人朱買臣,以砍柴維持日常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
隋朝時期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一邊行走,一邊閱讀。
他們把讀書學習當做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平日辛苦勞動,仍然能堅持讀書。
【賞析】
文中講述了朱買臣和李密雖辛苦勞動但仍不忘堅持讀書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把學習當成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時,就會有所收獲。
【原文】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譯文】
北宋人蘇洵到二十七歲時才發憤苦讀,後來成為有名的大文學家。
【賞析】
學習要從現在學起,對於自己過去浪費時間的行為,現在能翻然悔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現在起發憤苦讀,仍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原文】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譯文】
少時不愛學習的蘇老泉年紀大了以後,才後悔當初虛度光陰,沒好好讀書,而你們年紀輕輕的讀書人,更應該趁早把握大好時光,勤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悔恨。
【賞析】
青少年時期是學習和成長的黃金階段,這段時期能夠充分地利用好時間,長大以後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原文】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譯文】
宋代的梁灝,他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殿試中,他麵對皇帝的提問,對答如流,在所有參加殿試的人當中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