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山東馬政(1 / 2)

"馬政"一詞最早見於《禮記?月令》:“仲夏之月,遊化別群,則縈騰駒,班馬政是月也(指季秋之月),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戒,班馬政。”

該書注曰:馬政,謂養馬之政教也。而把一般的養馬業上升為馬政,則萌芽於商代。

此後,曆代中原王朝因為缺乏大量優秀的戰馬而無法徹底消滅北方的胡族勢力。

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戰馬不僅是衝鋒陷陣、啃製勝極為重要的軍事裝備,同時也是驛站、後勤保障的主要運輸工具,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勝負,以及華夏的興衰存亡!

因此,馬政備受華夏曆代王朝的關注!

到了大明,太祖洪武皇帝也是十分清醒地認識到戰馬的重要性,並且積極推行馬政,曾諄諄告誡中書省臣曰:

“自古有下國家者,莫不以馬政為重。故問國君之當者,必數馬以對……其下太仆及諸牧監各令修職,毋怠所事。”

因此,當大明剛剛定都金陵、北方各省還未徹底平定之時,明太祖洪武皇帝便令應、太平、鎮江、廬州、鳳陽、揚州六府,滁、和二州民牧馬。

而到了明軍掃平下,大明定鼎華夏之後,明太祖更是於洪武四年設立了專職的機構以加強對馬匹的蓄養。

洪武六年二月,大明明文規定了各地百姓代官養馬之法,嚴格製定了各地馬戶養馬的具體數量與孳息數。

例如,洪武二十八年,國朝曾經榜示:"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

唐宇用了足足半個時辰的時間,才將大明馬政的始末簡單講了一下,劉君韜對此很是感興趣,聽得非常認真。

接著,唐宇便繼續道:“練總,最早國朝隻是在遼東和西北各省實行馬政,而咱們山東的馬政是從永樂朝開始的。按照朝廷的頒布的章程,山東各府縣民間養馬有三種形式:種~馬、表馬、寄養馬。民間養官馬,馬戶不僅要保證馬的健壯,而且必須完成戰馬的孳息之額,否則馬戶就要如數賠償。一般的民戶哪裏有這麼多的家底?所以,這些馬戶弄不好就要破家的!”

“也就是,馬政原本是朝廷頒下的強兵之策,到了現在卻成了徹頭徹尾的害民之政!”

唐宇點零頭,道:“練總得沒錯!咱們山東的馬政不但給各地的馬戶造成了極大的負擔,而且還占用了數量頗多的良田,使得馬戶較多的府縣發生過饑荒!”

“哦?仔細,這是怎麼回事!”

“練總,咱們大明出產良馬的地方主要有兩個:一在遼東,一在西北各省。這兩處都是高寒之地,隻有這樣的地方才能養出好馬。而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的分散養,必須要在長山大之地穀,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這樣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

“而咱們山東卻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各地馬戶為了養好戰馬,隻能在各地良田上進行放牧!曾經有官吏測算過,放養一匹戰馬所需的耕地,如果全都拿來種田的話,足足可以養活二、三十個人,供養五、六戶鄉民!如果大規模養馬的話,各地莊稼豈能不荒廢!”

到這裏,唐宇不由得有些激動,顯然也是見過那些被馬政拖累,最終導致破家的馬戶,昔日的淒慘景象讓唐宇心中非常難受,對此時的馬政之策很是不滿。

“而且咱們山東民間養馬不僅拖累了各地的馬戶,而且也困擾了各地官府!”

劉君韜不由愣住了,一時沒想明白,便問道:“這是為什麼?”

唐宇稍稍停頓,整理了一下思緒,便繼續道:“練總,聽我慢慢道來。”

“其一,就是山東馬政使得各地官府事務繁重,不堪重負!練總,這馬政的事務包括督養、點視、印烙、編馬戶、交兌、發表等等不一而舉。而且每項事務,各地官府必須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才能有所成。如督養要勤,編審要公平等等。這些事務無疑大大增加了各地官吏的負擔,使得各地官府對於馬政疲於應付、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