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尚紅,故明軍軍士皆穿胖襖,其製:“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在臨戰之時,邊軍士兵還會再穿鐵甲。
而明軍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劉君韜在腦海裏不斷回想著自己對明軍鎧甲的記憶,考慮到現在魚山集的實際情況,對於劉君韜來,最好的鎧甲並不是最堅固、華麗的,而是最經濟實用的。
所以,劉君韜最終摒棄了鎖子甲、山文甲等重甲,而選擇用內穿鑲鐵棉甲,外套罩甲的方式來武裝護衛隊青壯,此外還要再加上鐵質麵具、鐵盔、護臂、鐵手套、鐵網靴、鐵網裙等配件。
至於罩甲的樣式,劉君韜則是參考了明軍神機營罩甲,都是對襟樣式。
當然,為了向正規明軍靠攏,魚山集護衛隊的鐵甲必定將會是紅色,屆時魚山集護衛隊也將會是一支“赤軍”。
做好決定之後,劉君韜便將鐵甲和棉甲的樣式畫了出來,而後便來到了兵仗局。
此時,兵仗局內人聲鼎沸,張白圭正帶著手下的將近兩百號工匠忙碌著。
劉君韜拉著張白圭走到悶熱的鐵爐旁邊,然後將自己畫出的鎧甲樣式拿了出來,道:“張師傅,護衛隊鎧甲還是按照這個樣式來打造吧!”
張白圭看了一下,便笑著道:“好!這個樣式好!這可比打造重甲省事多了!”
完,張白圭便帶著劉君韜來到了兵仗局的會客室道:“君韜,這鑲鐵棉甲比較好打造,內部不需要附鐵片,隻用大片的鐵片鑲嵌在棉花內即可,省工省力又省時間。這種綿甲的做法在書中就有記載:綿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肩五寸,下長掩膝,粗線逐行橫直。縫緊入水,浸透取起,鋪地,用錘敲實,以不胖脹為度。曬幹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盡,火器不能大傷。再用咱們兵仗局出產的精鋼打製成大片的鋼片鑲嵌其中,這樣的棉甲肯定防護力十足!”
“再這罩甲,官軍裝備的罩甲我見過,有兩種,分為鐵質的和布麵的。鐵質的罩甲可以是山紋甲,也可以是魚鱗等各種甲片。而布麵的罩甲嚴格來不算是盔甲,隻是外套,屬於戎裝性質。”
張白圭到這裏看了看劉君韜畫出來的圖樣,笑著道:“我看君韜畫的這個罩甲樣式,和官軍裝備的鐵質罩甲都不太一樣,應該是類似兩檔甲的樣式,直接用兩塊大鋼片打製成形,而後分前甲和後甲,用皮質繩索相連,可謂是精良啊!”
“至於其餘的鐵質麵具、護臂、鐵手套、鐵網靴、鐵網裙等配件,這些都好,並沒有什麼難度,頂多是費些功夫罷了。”
“還有,君韜畫的這個鐵盔並不是官軍常見的樣式吧?”
“哈哈,張師傅好眼力,這是京營裝備的八瓣帽兒鐵尖盔。這種鐵盔外沿較闊,比起鳳翅盔等鐵盔來,抵擋弓箭的效果更好。軍士作戰統一使用這種頭盔,近戰時,各隊的刀盾手可以防護敵饒近射,也能很好的護住頭部。”
張白圭聞言不由眼前一亮,心中暗歎:“還是君韜見多識廣啊,竟然還知道京營精銳裝備的鐵盔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