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明軍的碗口銃等火銃都屬於原始火繩槍,銃身上有一金屬彎鉤,彎鉤的一端固定在銃上,並可繞軸旋轉;另一端夾持一燃燒的火繩,發射時,用手將金屬彎鉤往火門裏推壓,使火繩點燃黑~火藥,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
相對於成熟的燧發槍而言,火繩槍的弊端很多,最明顯的就是射擊過程非常複雜而且緩慢。
戚繼光就曾在《戚繼光兵法》中記錄了使用火繩槍的十幾道程序,而在同時期的歐洲,也有相關文獻對火繩槍的開火步驟進行了描述,共分為二十五個步驟,比大明的火繩槍還要繁瑣。
其次就是火繩槍在雨雪氣和大風氣無法使用,雨水會把藥門的引火藥打濕,大風會把藥門的引火藥吹走。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是致命的!
劉君韜在後世見慣了各種先進火器,對於火繩槍的繁瑣步驟更是深惡痛絕。
用劉君韜的話講:“一分鍾開兩槍的速度,是不可容忍的!”
於是,劉君韜在自己改良過的鳥銃圖紙上,專門設計了燧發槍的機製,解決了火繩槍的上述缺點。
燧發槍其實並不複雜,就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在火銃手射擊時,隻要扣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擊打在火門邊上,便可以冒出火星,從而引燃火藥擊發。
如此一來便大大簡化了射擊的步驟,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得火銃手的射擊速度趕上、甚至是超過了弓箭手,真正形成了火力上的壓製!
而且,劉君韜為了讓自己設計的新式鳥銃可以在大風氣裏使用,還特意在藥池的上方裝了一個蓋子,火銃手在扣動扳機的時候,藥池上麵的蓋子就自動打開,同時還用燧石取代了火繩。
此時,劉君韜詳細的將燧發結構講給張白圭等人聽,為了幫助眾人快速理解,劉君韜還特意找來炭筆和紙張,邊邊畫,將每一處細節分解畫了出來。
張白圭等工匠雖然不是專業打造火銃的工匠,但基本上也都是和鋼鐵打了多年交道的,對於一些機械的原理還是有認識的,雖然不成體係,也沒有經過係統的學習,卻都是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十分牢靠。
經過劉君韜的一番講解,張白圭等人頓時覺得豁然開朗,眾人都是覺得一扇充滿新奇事物的大門朝著自己敞開了!
此時已經臨近晌午時分,但是張白圭等工匠卻沒有半點疲倦,依舊拉著劉君韜東問西問。
劉君韜又是費了一番口舌,才滿足了眾饒求知欲。
“張師傅,擊發結構我明白了,那咱們就繼續了?”
“繼續!繼續!”
看著雙眼冒光的張白圭,劉君韜也是心中好笑。
劉君韜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向其明要打造火器的時候,張白圭可是被嚇得夠嗆,甚至幾次出言反對打造火器的。誰能想到,此時的張白圭卻像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三好學生”一般,對打造火器充滿了興趣,拉著劉君韜問個不停。
於是,劉君韜便繼續給張白圭等工匠講了起來。
銃管和擊發裝置沒有問題之後,就意味著新式鳥銃的主體部分已經完成了,接下來就是進一步完善新式鳥銃的性能了。
比如使用精鋼製作銃身配件,以便加強新式鳥銃的堅固度及耐久度,用硬木製作木質槍托和銃身護木。
同時為了射擊得力,劉君韜還特意將新式鳥銃的槍托設計成公雞頸對接式,這樣一來更加容易握持及貼腮瞄準,在銃管末端設計了一個較為突出的簡易準星幫助火銃手瞄準。另外,劉君韜還準備加裝兩個精鋼製作的活動式槍背帶扣環,方便護衛隊青壯長途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