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忠烈祠(二)(1 / 2)

兩之後,劉君韜率領郭永忠、唐宇、劉子安、藍思齊四名部長,以及胡德興、張白圭、張玉清等各部十四名司丞;張驍軍、嚴虎、高冉、陳子平、周宗勝、孫緒等各營指揮,以及常宏道、劉有福、白玉腥十幾名千總一起,來到了忠烈祠的大門之外。

同時山東布政使穀義、山東巡撫李成明、山東按察使祝橋佐、山東都指揮使向群、衍聖公孔彥縉和兗州府指揮使雷柏等山東各地官吏派來的下屬、心腹也在李千戶和單先生的率領下,在兩側列隊等候著。

周圍玉山鎮以及周邊各處城池聞訊趕來的百姓已經聚集了數萬人,在寒風之中紛紛看著忠烈祠,百姓的眼神之中滿是崇拜和悲傷。

此時,劉君韜特意調集的兗州府奇兵營一部一千名鳥銃手已經在忠烈祠周圍列隊完畢,隻聽執事高唱一聲,一千名鳥銃手便整齊劃一的將手中的鳥銃斜指際,而後便是一陣巨大的轟鳴聲。

劉君韜用這種殺伐之聲,送六千多名陣亡將士的英魂魂歸故裏!

而後,所有前來祭拜的玉山鎮文武官吏、山東各地官吏的下屬、心腹,以及不顧風寒趕來的各地百姓,紛紛在劉君韜的率領下,滿臉肅穆的走進了忠烈祠。

玉山鎮忠烈祠在之前關公廟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占地頗廣,整體由祠宇和墓葬區兩大部分組成。

忠烈祠的祠宇為宮殿式建築,共五進。整座祠宇座北朝南,南北縱深將近一裏,東西寬約半裏左右。在中軸線上,按前低後高地形布局分為五進。

忠烈祠的第一進為牌坊,一列拱門三孔,上有琉璃蓋頂,花崗岩方整石牆體,中拱上方,嵌漢白玉豎額,鐫“玉山鎮忠烈祠“六個字,是劉君韜親自書寫的。

眾人走進牌坊之內,但見廣場開闊,綠草翠柏,互為對稱。

第二進為廣場正中稍後“勤王大戰”紀念碑,碑座正前方和東西側分別用漢白玉嵌影扞衛華夏“四字,寓全民奮起,勿忘國恥,“武力禦侮“之意。

同時,在廣場上還有一座紀念塔,在塔背麵刻著劉君韜親自題寫的《伐虜紀念碑文》:寇犯京師,大波軒起,捐軀為國,忠勇將士,正氣浩然,彪炳青史,炎漢奮勇,永湔國恥。

第三進為紀念堂,三開間,明間正中豎巨碑,上刻《玉山鎮忠烈祠紀念堂碑記》,碑記介紹了建祠的曆史背景、經過,謳歌了對英烈們捐軀衛國、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

東西次間為《北京保衛戰》陳列展,劉君韜將參戰陣亡將士的一些遺物全部搜集起來,放在這裏供下人參觀。

眾人過了紀念堂,為兩道平行縱列石級,分段遞上,兩道平行的石級共有台階六百三十,中間草坪用大理石片鑲嵌“華夏忠烈千古“六個大字。

第四進為廣場中彰義門大戰紀念亭,其中的一塊石碑詳細描寫了大戰的經過。

第五進為亭上方享堂,居於祠宇最高處,為整座祠宇的主體建築,也是祭祀活動場所。

享堂呈“十“字型,正中堂額“忠烈祠“係衍聖公親書。堂內靠後突出部分為講壇,壇後巨碑如屏,居中豎刻“扞衛華夏陣亡將士總神位“,兩邊刻有此番北上數次戰役陣亡將士的神位。

享堂是忠烈祠最大的建築物,可以容納五百人,雙麵浮雕三拱的漢白玉石門。正麵上部,六根花崗岩石柱穩托著朱紅色歇山式雙簷,中間兩條柱上懸掛著金色的長方形橫匾,其上題字:“忠烈祠“。

在享堂大廳後牆壁上,嵌著三十六塊漢白玉石碑,上麵刻著曆代仁人誌士的愛國詩詞。堂內東西兩側用漢白玉碑座形式展出了劉有財等三十七位陣亡將領的生平事跡、陣亡將士遺物及各方官吏、大佬要員的題詞。

並且在大堂門外還建有一塊巨大的無字碑,意思是忠烈們的英勇事跡是無法用文字來表述的,要所有人用心去緬懷!在它的左邊有一塊雙麵刻著“萬民到此,皆應致敬“的致敬碑。在碑的兩旁是青鬆翠柏,意為烈士名垂青史,安息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