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白圭得知劉君韜準備開始鑄炮,心中也是激動不已,畢竟鑄炮這件事情已經拖延許久了,現在終於是準備開始施行了。
於是,張白圭急急忙忙的趕回了玉山兵仗局,一麵指揮手下工匠抓緊時間打造兵備,同時又從手下人中精心挑選了二十名工匠,作為鑄造火炮的主要人手。
接著,張白圭便緊急調集優質生鐵,特意在玉山鎮兵仗局開辟出一塊場地,專門作為火炮工坊,以及鑄炮使用的倉庫。
幾之後,張白圭已經做好了鑄炮的準備工作,劉君韜便帶著一隊親衛趕來了。
自從過完年,劉君韜還沒休息過一,就連和妻子郭沐英也是聚少離多,一直在忙著各方各麵的事情。
這趕到玉山鎮兵仗局之後,劉君韜便在張白圭的引領下來到了新成立的火炮工坊。
“總鎮,這些就是我挑選出來的工匠,都是兵仗局裏的好手!”
劉君韜看了看那二十名工匠,隻見眾人都是臉色黑紅,雙手都滿是老繭,一看就是在爐火前討生計的漢子,不由點零頭,便對眾人了幾句鼓勵的話。
這時,張白圭便笑著道:“總鎮,咱們是不是開始鑄炮?”
劉君韜眼見張白圭心急火燎的,也是笑著道:“那張司丞就看,這鑄炮的門道吧。”
張白圭眼見劉君韜想要考考自己,便笑了笑,之前自己可是已經做足了功課,便道:“這鑄炮最好是使用銅,這樣火炮的壽命會比生鐵鑄炮長許多;如果是生鐵鑄炮的話,造價會低上不少,而且生鐵含硫較少,很適合鑄炮。所以我建議咱們使用生鐵鑄炮,”
劉君韜聽著張白圭的話,腦海裏也是回憶著一些資料來:在曆史上,明代的閩粵地區出產的生鐵就是以質地優越著稱,該地區的煉鐵工場因為以木炭為燃料煉鐵,含硫量比北方使用煤炭煉製出來的生鐵要低得多。而硫正是使生鐵變脆,品質下降的一個主要因素。明代人不能理解這個緣由,但是南方鑄造的火炮要比北方堅固成簾時的一個共識,以至於到了明末朝廷大規模鑄炮都是在廣東進校
到了後來萬曆四十七年徐光啟奉命練兵拱衛京城的時候,就建議朝廷在福建和廣東招募匠人來京鑄炮。崇禎三年,他又自請赴廣州鑄炮,其原因是:“工匠甚眾,鐵料尤精,價亦可省三分之一……”而在崇禎初年,兩廣總督王尊德一次性就鑄炮二百門。
當然這些都是明末時期的情況,不過在此時景泰年間,大明南方的鑄炮技藝和數量,已經開始超過北方各省了。
不過,此時的大明火炮都是有一些缺陷,那就是裝藥少,射程短,沒有準星,無法進行精準的瞄準,火炮的炮膛外口寬,內部,不能有效的聚集火藥氣體,炮膛內部也無法做到合格的圓形,炮膛沒有鏜光。炮彈尺寸乃至形狀隨心所欲。彈炮遊隙過大。
此外火炮沒有炮耳,而且有頭重腳輕的毛病,如果裝藥太過密實,就會在開炮的時候顛倒自行炸裂。
所以,在來玉山鎮兵仗局之前,劉君韜就已經打定主意,對大明現有火炮的這些缺點進行改進。
畢竟劉君韜在穿越之前就是學理工科的,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理論知識,對火炮的管壁加厚,加大火炮倍徑,同時將炮身從前至後漸粗。
這樣一來,玉山鎮兵仗局鑄造出來的火炮將會在射程、殺傷力和安全性等方麵都有不少的優勢。
同時,劉君韜還準備在玉山鎮兵仗局鑄造的新式火炮上增加準星和照門,以增加火炮的精度;在炮身上增設炮耳,便於將火炮架設在炮車上,以及調整射擊角度和移動方便。
在來玉山鎮兵仗局之前,劉君韜已經畫好了新式火炮的草圖,此番要製造的火炮是一種滑膛炮,大體也可以算是一種仿製的紅夷大炮,不過藍本要稍微先進一些。
劉君韜仿製的是後世19世紀早期法軍的12磅加農炮,並且根據劉君韜所學的知識加以改良了一下,將火炮的炮身加長、炮筒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