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名揚天下(1 / 2)

幾之後,中樞部部長藍思齊將做好的義務教育方案呈交給了劉君韜,對於這份方案,劉君韜還是非常滿意的。

藍思齊不虧是“落榜生”出身,這份義務教育方案結合了此時大明各地私塾教育的現狀,可以是一份詳細的大明版九年義務教育。

(學、中學、大學各三年,一共是九年)

當然,要實現這份九年義務教育計劃在山東六府之地,共需建設學一百零二所(每縣一所),中學十二所,大學四所(濟南府城三所,玉山鎮一所)。

其中的建設經費經過中樞部的計算,至少需要四百二十萬兩以上!

這還不算這麼多學校所需先生的費用,以及這些學校運營所需的支出!

如果都算上的話,估計山東鎮每年將要花費五百萬兩左右!

但是,劉君韜沒有絲毫的猶豫,直接批準實行了,並且命令商部部長唐宇立即調集錢糧,在明年入冬之前,至少要將這些學校修建完畢,期間也要將所需的先生和後勤人員招募到位!

同時,這些學校中的軍事書院都劃歸在軍部征兵司統管,其餘的普通學校全部劃歸民部統管。

劉君韜專門在民部設立了一個新的部門:教化司。

這個部門統管所有的民事學校,並且負責山東鎮的對外宣傳事宜,引導各地百姓的人心向背,勸人向善。

教化司的司丞名叫郭昌敬,是民部部長郭永忠的侄子,為人機靈,很有才幹,原先一直是在郭永忠手下辦事,在戶籍司一幹就是三年,深受戶籍司司丞許琺的賞識。

郭家的輩分是按照“永昌和睦、仁愛友鄰”來排序的,郭永忠正好是“永”字輩,郭昌敬是“昌”字輩。

當然,劉君韜決定任命郭昌敬為教化司司丞的時候,劉子安和藍思齊都在背地裏提醒過劉君韜,二人都是擔心郭永忠一派勢力太大。

畢竟此時的幕府之中,民部、商部的人都是原先魚山集的人,都算是郭永忠的老人。

就連軍部兵備司司丞張白圭,也是和郭永忠關係甚好,原先也是魚山集的老人。

但是劉君韜卻是堅持任人唯賢,不管是哪一派別,隻要有本事,就該重用。

當然對於劉子安和藍思齊的提醒,劉君韜也是記在心中,畢竟不管是哪一個勢力,隻要發展起來之後,肯定是要分化出不同的派別的,對此劉君韜並不反對,也不反感,隻要各派別之間不要相互爭鬥、無休止的內耗便可!

至於良『性』的競爭,劉

君韜甚至還舉雙手讚成。

成立民部教化司的命令已經簽署,中樞部也行文發了下去。

之後,劉君韜便帶著郭沐英,以及兩個兒子離開了濟南府城,在五百重甲鐵騎和五百精銳鳥銃手的保護下,前往了玉山鎮。

此番劉君韜帶著妻兒返回玉山鎮,一者是為了回去看一看鄉親們,二者也是想要看一看沿途的情況,對各部將士和沿途的產業,以及玉山鎮的各項事業視察一番。

劉君韜離開濟南府城之前,便讓副總兵胡德行暫時管理幕府事宜。

劉君韜一行自濟南府城一路向西,沒幾的功夫便趕到了兗州府的平陰縣。

這一路上,雖然有郭沐英母子三人隨行,但是並沒有太過耽擱,三人也沒感到太過疲憊。

此時山東各府縣之間的官道,已經全部由民部牽頭、商部出錢糧進行了修繕,雖然現在還有不少地方的官道正在施工中,但大部分已經竣工完畢了。

從濟南府城到平陰縣的這段官道,不但路麵拓寬了一倍,而且還全程鋪上了水泥,實現了路麵的硬化,來往行人再也不用擔心雨雪氣路途難走、泥濘了。

為此,商部已經先後六批撥下了三百九十餘萬兩銀子,以及九十五萬石糧食,而且隨著後續工程的延續,商部還在不斷的調撥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