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之內,山東鎮各部開始高速運轉起來,雖然此時山東各地都是大雨瓢潑,但是由於各地的官道大部分都已經硬麵化,鋪上了水泥路麵,所以各種物資的調撥,各地駐軍的調遣,都沒受到太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由於連日大雨,致使兗州段的黃河水位暴漲,而青州境內的黃河也是水位不斷升高。
劉君韜聞訊也是一日三驚,而山東布政使穀義、山東巡撫李成明、山東按察使祝橋佐三人在接到了劉君韜的知會之後,也是行動了起來,畢竟和劉君韜的隔閡再大,也比不上自己腦袋重要。
三人都是開始行動,同時也嚴令各地官吏注意防汛,並且聯名向朝廷上書,言明了山東大雨不斷,黃河極有可能決堤的危險,請求朝廷立即調撥人馬和錢糧以防萬一。
而兗州府知府顧全接到命令之後,更是將各縣的知縣、衙役全部調動了起來,在黃河經過的地方,更是要求知縣住在大堤上,不得離開!
雖然劉君韜對顧全的為人看不上眼,但是聽聞消息之後,也不得不感歎,此時大明的文官雖然已經開始爭權奪利、貪戀權柄,但事到臨頭,大部分文官還是能夠頂上去的,不敢能力如何,至少不會像明末文官那樣毫無擔當!
就這樣,山東各地的文臣武將全都行動了起來,在災麵前奇跡般的站到了一起。
幾之後,山東境內的黃河安然無恙,眾人心中也是稍稍鬆了一口氣,但是劉君韜卻依舊揪著心。
就在這時,一個炸雷般的消息傳開了兗州府境內的黃河大堤突然決裂,十幾個缺口瞬間就在單縣、曹縣境內肆虐開來,滔的洪水直『逼』北麵的成武縣!
臨近黃河大堤的黃穀口、李集口、朱旺口三處渡口鎮子瞬間就被洪水淹沒,三地連同單縣、曹縣的百姓死傷無數、屍橫遍野!
而在黃河下遊,徐州境內的黃河也是暴漲,徐州的黃河大堤也是岌岌可危。
劉君韜在聽聞黃河決口之後,立即下令駐守在兗州府的陷陣軍將士出動,參將張驍軍立即率部前往救災。
商部調集的錢糧,以及民部醫護司的醫師立即向兗州府調配。
同時,劉君韜也對徐州的情況揪心不已,當即對駐守在青州府的鷹揚軍參將嚴虎下令,立即抽調一部兵馬南下徐州,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決堤。
一時間兗州府和青州府的策軍將士全部出動,其餘府縣的策軍將士也行動了起來,不斷朝著災區前進、靠攏,官道上到處都能看到冒雨趕路的策軍將士。
而兗州府各地的官府也行動了起來,但是麵對滔洪水,這些努力都顯得微不足道,災情還在進一步加重,受災的地區也在不斷擴大。
而且,此時大明的救災手段也是極度匱乏的,雖然劉君韜已經提前做了準備,但是麵對災,依舊隻能用馬拉肩扛的方式加固大堤,隻能讓將士們徒步趕往災區,救災抗洪的效率遠不及後世高。
劉君韜在接到陷陣軍和鷹揚軍先後送來的彙報,得知兩軍雖然已經在全力救災,但是兗州府和青州府的百姓依舊傷亡慘重,山東鎮也是損失極大,就算是有衍聖公和各地官府的全力支持,也無法應付眼下的局麵,甚至兩軍在短短幾的時間內,已經有數百將士葬身洪水之中!
劉君韜聞訊不禁火冒三丈,對著陰霾的際破口大罵。
緊接著,劉君韜接到了情報部送來的消息此時大明黃河沿岸基本上都是大於連綿,不但山東遭了災,就連河北、河南、南直隸等地也都是不同程度的受災,這場大洪水波及了數省之地,對大明來可謂是沉重一擊!
最讓齲心的,此時黃河的洪水還倒灌進了大運河,致使漕運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山東境內的漕運一度出現了斷絕,頓時讓朝中大臣恐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