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軍將士檢閱完畢之後,劉君韜又是陸續約見了各軍參將,對眾人囑咐了一番,讓眾參將回去之後注意穩定各部軍心,通過各軍營中的擂台,將軍中鬥毆等紛『亂』徹底壓製住,並且引導各軍將士尚公戰、怯私鬥。
待到各軍參將陸續率部返回駐地之後,劉君韜便開始部署自己的下一個計劃,那就是準備建立軍校。
早在北上大同鎮抵抗瓦剌大軍之前,劉君韜便有了這個打算,隻是一直沒有騰出手來實行罷了。
雖然現在策軍的戰力已經很強,但是各軍將領基本上都是在實戰中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人經過係統的學習,這樣不是長久之計。
現在山東鎮各地已經建立起一整套學校體係,各地的適齡百姓都可以在各府縣的學校入學,並且一步一步的向上考學,在畢業之後便可以根據各饒學習情況,在山東鎮的各處產業獲得一份生計。
而且,這些學校除了教授識字、四書五經等知識的尋常學校之外,還有數量不少的專業『性』學校,例如礦業學校、商業學校、農業學校等等。
在這麼多的學校之中,唯獨沒有軍校。
於是,劉君韜便將中樞部部長藍思齊、商部部長唐宇、民部部長郭永忠三人召集過來,一起商議建立軍校體係的事情。
藍思齊、唐宇、郭永忠三人對於建立軍校的提議非常讚同,並且紛紛建言建策。
藍思齊認為軍校中教授的學識應該以策軍曆來奮戰的經驗為主,這些經驗都是用策軍將士的鮮血換來的,所以不應該任意擴散出去,隻能教授給山東鎮體係內的熱,具體來就是策軍各部的各級將領。
所以藍思齊提出,軍校的數量不應該太多,不能像尋常學校那樣,在每個縣、府都建立相應的學校,而是隻在玉山鎮和濟南府城建立兩所便可,最多也就是在各處府城建立一些預備學校就可以了。
而民部部長郭永忠則是不這麼認為,而是提出“全民參與”的提議。
郭永忠認為,現在山東各地的百姓對於策軍和山東鎮非常支持,不少百姓都願意進入山東鎮的體係內,要不是因為策軍各部的兵員有定額,民間的眾多青壯都要將策軍的轅門擠垮了。
所以郭永忠提出,這軍校要是建立的話,應該將民間的能人也全都納入進來,仿照民間學校一般,在各縣、府都建立起基層的軍校,而後在濟南府城和玉山鎮建立兩所高等的軍校。
民間能人、百姓通過考試、檢驗進入各縣、府的軍校,能夠畢業之後,再進入玉山鎮和濟南府城的高等軍校。
而策軍各部將領,則是通過統一考試,合格者便可以直接進入玉山鎮和濟南府城的高等軍校。
郭永忠和藍思齊完之後,唐宇也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其實對於唐宇來,還是偏向於郭永忠提出的方案,隻不過郭永忠的提出的這個方案花費甚大,建立起來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要遠遠大於藍思齊提出的方案。
眾人都完之後,劉君韜也是點零頭,其實郭永忠提出的方案比較合乎劉君韜的腹案。
不過,藍思齊的方案也很有道理,所以就算是如同民間學校一般在山東各府、縣推廣軍校,也應該傾向於策軍各部將領,或是山東鎮內部體係的人員。
於是,劉君韜便道“在確定方案之前,咱們首先要確定建立軍校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是什麼?”
三人都是沉思了起來。
“咱們山東鎮建立軍校,目的就是要為策軍培養合格的將領和可用之才,保證策軍的戰力穩步提升,為咱們山東鎮培養更多、更強的人才!”
眾人都是頻頻點頭。
“既然是這個目的,那進入軍校的人數就應該多多益善,隻要有心進入咱們山東鎮,隻要有參軍入伍的勇氣,咱們就應該給其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