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文武之道(1 / 2)

景泰六年,五月。

山東布政使穀義、山東巡撫李成明、山東按察使祝橋佐三人聯名上了一封奏折,內容便是山東鎮總兵官劉君韜在山東各地打壓文人士子,以至於山東各地武盛文弱,各地士子度日艱難。

但是同時,三人也在奏折中寫到“山東士子原本狂傲,也因此而屢受苛責。”

這就是將發生衝突的責任四六分了,並沒有全都怪罪在劉君韜的身上,也算是山東布政使穀義、山東巡撫李成明、山東按察使祝橋佐三人給自己留了一個後路。

這份奏折送到了朝中之後,濟南府城被百姓毆打的十幾個士子也上了一封聯名呈文,被送到了應府衙門。

緊接著,這份呈文也被送到了景泰帝的麵前。

景泰帝看完了這兩份奏折和呈文,便召集了兵部尚書於謙和內閣首輔陳循,想要商議一下劉君韜在山東的所作所為是否適當。

於謙和陳循來到禦書房之後,先後看了一下山東布政使穀義、山東巡撫李成明、山東按察使祝橋佐三饒聯名奏折,以及那十幾個士子的呈文,而後二人也是各執一詞。

兵部尚書於謙自然是主張支持劉君韜,認為大明武人理應如此,如果連大明武人都毫無血『性』,不崇尚武力的話,那大明還有何依仗?

內閣首輔陳循則是認為大明武人自然是要尚武,但是不應該連帶著讓民間也如此尚武。

陳循認為,如果民間也如此尚武,勢必會造成地方上的動『蕩』,到時候地方上滿是橫行武夫,下豈能長治久安?

陳循的意見也代表著朝中的文臣勢力,這些文臣巴不得民間文弱不堪,這樣社會極度穩定,各地官吏便可以無為而治了。

不過這種見解直接被於謙否決了。

“陛下,陳閣老的論斷,臣不敢苟同!”

著,於謙便拿出了一份奏折,這是劉君韜委托於謙轉呈給景泰帝的。

“陛下,劉總兵並不隻是單純的宣揚武力,而是主張崇文尚武,這份奏折中,已經得很明白,請陛下決斷!”

景泰帝並沒有明確支持於謙、陳循之中的任何一方,而是打開奏折看了起來。

劉君韜在這封奏折中詳細的討論了文武之道,認為國家一旦重文抑武,則注定國滅,當年宋室便是如此;而國家重武輕文,則注定國『亂』,五代十國的混『亂』曆史便是佐證!

所以,劉君韜認為大明唯有崇文尚武才能重現漢唐盛世、再現大明盛舉。

在這份奏折中,劉君韜認為國朝如今逐漸開始重文,雖然還沒有到重文抑武的程度,但這已經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河。

並且,自從土木堡之敗後,劉君韜認為朝中大臣,乃至大明上下已經開始喪失立國之初的虎狼之『性』!

劉君韜還在奏折中舉例當年漢、唐等漢家王朝之所以能夠將匈奴、突厥、契丹等強大胡族擊敗、甚至是滅族,不單單是因為國力強大、軍力強盛;在國朝之初甚至就是幾年以前,朝廷的軍力都還是十分可觀的,國力也曾異常雄厚,可到了如今為何會慘遭土木堡之敗?

就是因為現在國朝上上下下已經喪失了虎狼之『性』,這並不是明軍將士不勇敢、沒有血戰韃擄的勇氣,而是現在國朝文氣大盛,而武人開始受到壓製,以文製武的危險形勢開始顯現出來,這會讓大明喪失漢唐那種崇文尚武的血勇之氣!

“長此以往,我大明兒郎會在詩書的教化下,變成溫順的羔羊,而沒有了武力作為保證,周邊的韃虜必將頻頻入侵,到時候大明將會永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