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韃靼部正在調集兵馬,準備東進攻打廣寧,劉君韜頓時吃了一驚,這可是已經和原本的曆史進程有產生了偏差,韃靼部烏珂克圖汗孛來可定是畏懼大同鎮城的堅固、畏懼自己率領的策軍將士,所以便準備向東進攻,想要攻略遼東之地!
如此一來,原本還糾結如何取舍,是先北上進攻韃靼部,還是西進收複哈密衛的劉君韜,當即下定了決心,先一步解決韃靼部!
劉君韜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一是因為韃靼部已經開始出招了,大明必須有所應對,劉君韜率領的策軍更是首當其衝;
再者,西進收複哈密衛,明軍肯定要跟畏兀兒各部的那些宗教瘋子激戰,這樣的大戰肯定是要遷延日久的,不可能像攻打韃靼部那樣,可以速戰速決,因為這涉及到了宗教、意識~形態上的問題,已經不單單是軍事問題了。
明軍一旦在哈密衛陷入了持久戰,韃靼部極有可能獲得寶貴的發展機會,甚至是占據整個遼東,這樣的情況是劉君韜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所以,劉君韜一麵下令駐守山西的各部策軍將士開始動員,山西各地明軍加強防禦,特別是將山西明軍的主力向大同鎮城和山西西部進行部署,做好防禦措施。
一麵下令山東鎮總兵官胡德興、副總兵張驍軍開始動員駐守山東的策軍將士,做好隨時北上遼東的準備。
接著,劉君韜便寫了一封奏折,上書朝廷,提出立即北伐韃靼部的請求。
此時的順帝也正在為韃靼部的異動,以及哈密衛的失守而苦惱,心中的怒火更是無處發泄。
在接到山西總督劉君韜送來的請戰北伐奏折之後,順帝心中的怒火更是熊熊燃燒起來,當即下旨召開朝會,準備與文武大臣商議應對之策。
“臣聞自古華夏臨禦四海,皆中國居內以製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犯中國而驕狂無製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乃華夏劫難,曠世之恥!
慶幸而後下兵起,華夏之民群起而攻之,太祖洪武皇帝北伐而得下,征戰而驅韃虜,故此時人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當此之時,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及至今日,韃靼部日漸狂妄,意圖染指遼東,正是朝廷興大兵、北伐征討之時。
臣鬥膽建議:國朝應起大兵出山海關,馳援遼東,迎擊韃靼部東進之兵;臣率山西之兵北伐草原,斷韃靼部兵馬後路,如此則韃靼部一戰可定!”
秉筆太監在高聲宣讀了這份北伐奏疏之後,滿朝文武大臣都議論開了,整個朝堂之中都是嗡嗡作響。
“陛下!如今韃靼部隻是有所異動,畢竟還沒有出兵遼東,朝廷如此大舉調動兵馬,是不是太過緊張了?”
“是啊陛下,一旦朝廷大舉調集兵馬,韃靼部也許原本並沒有來犯之意,會不會被朝廷此舉嚇到,反而事與願違啊?”
“此舉耗費巨大,如今國事緊張,此舉萬萬不可!”
“陛下!寧北伯此舉非常不妥,如此軍國大事,豈能由地方總督提出?”
一時間,順帝耳中都是反對山西總督劉君韜北伐奏疏的聲音,這些大臣大多都是禦史十三台的官員,這些人對於山西總督劉君韜沒有什麼好感,甚至對國朝的武將都沒有什麼好感,眼睛都是緊盯著武將手中的軍權。
此時麵對劉君韜提出的北伐建議,這些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全都跳出來反對此議。
當然,朝廷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對此議,朝堂上不少武將都非常讚同山西總督劉君韜的提議,認為各種情報都已經顯示韃靼部正在調集兵馬,這是不爭的事實,國朝必須提前有所準備,決不能讓韃虜打一個措手不及!
這些武將都是認為,以韃靼部之前犯邊的罪行,即便韃靼部沒有攻打遼東的計劃,國朝也應該調兵北伐,予以痛擊,以彰顯大明國威!
對於朝中武將的言論,以及山西總督、寧北伯劉君韜的北伐奏折,順帝還是頗為意動的。
畢竟有策軍在,有寧北伯、龍虎將軍劉君韜在,此戰應該沒有什麼危險,這也可以為順帝增添一樁武功,以洗刷土木堡之敗的恥辱,這才是順帝最為在意的事情。
不過麵對朝中來勢洶洶的文官大臣,對這些饒反對之聲,順帝又不能視而不見,於是便明裏暗裏的聲援朝廷中的武將,想要壓製下那些文官的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