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軍將士在數萬仆從軍的引領下,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從大漠東麵一直突進到了西麵,讓草原大漠上各部胡人都是肝膽俱裂。
而且,劉君韜此番也開始拋棄糧草輜重,像胡人一樣,開始以戰養戰,打到哪裏就吃到哪裏,用那些被擊敗的胡人部落的物資來補充大軍的給養,更是讓明軍如虎添翼。
雖然幾經血戰,但是仆從軍的兵力卻不降反升,從最初的四、五萬人馬,膨脹到了八萬之眾。
一方麵是 劉君韜不斷將各部被擊敗的胡人部落整合過來,將這些部落的男丁補充進仆從軍之中,將這些胡饒家一律送往大同鎮城看押。
如此一來,劉君韜麾下的仆從軍雖然連番血戰、傷亡巨大,但是兵力卻不斷增加,當然這都是以各部胡人巨大的死傷和銳減的人口來實現的!
而且,各部之中實力弱的那些部落,在劉君韜率軍抵達之後,基本上都是立即投降,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這也讓策軍的推進度和戰果不斷擴大。
順七年九月。
此時的大漠草原秋風正盛,劉君韜率軍北上已經將近一年的時間了,期間兵部已經詢問了數次,大軍什麼時候可以結束戰事,此番策軍再立大功,也好提前做好敘功的準備。
可是劉君韜心中明白,這一定是十幾萬大軍北上征戰將近一年,國庫開始承受不住了,但是兵部擔心會幹擾大軍的軍心士氣,所以才會問得這麼委婉。
劉君韜也是心急如焚,想要盡快結束戰事。
一者是因為大軍連番征戰將近一年,各部將士的確已經疲憊不堪,朝廷國庫也是開始難以為繼,再者劉君韜也開始擔心乜克力部領癿加思蘭!
這將近一年的時間,韃靼部連戰連敗,作為韃靼部的盟友,擁兵三十萬的癿加思蘭竟然沒有一點動作,根本沒有率部策應、支援韃靼部的打算,這不能不讓劉君韜感到疑惑,要知道原本劉君韜已經做好了兩線作戰的準備,為的就是防備癿加思蘭突然難。
可是現在癿加思蘭並沒有參戰,那就隻有一種解釋:癿加思蘭認為韃靼部已經救無可救,注定要敗亡了,所以與其損兵折將前來支援,不如自己趁著這段時間展勢力!
劉君韜明白,自己在大漠拖得越久,癿加思蘭的勢力就會越膨脹,所以不管是朝廷的意思,還是基於現實的考慮,都要盡快結束北疆之戰了。
於是,劉君韜下令策軍以及八萬多仆從軍停下進攻的步伐,二十多萬大軍駐紮在唐麓嶺以北、烏斯河以南的原野上,向大草原上的所有部落去命令:限期十五日之內,所有部落的領都要前來覲見大明的寧北伯。如果那個部落不來覲見,那就視為與大明為擔
這個消息如同颶風一般席卷了整個草原,各部胡人都是聞風而動,各部的領或是領的長子紛紛趕到策軍大營覲見,沒有一個不落膽敢不來,畢竟連強大的韃靼部、瓦剌部都先後被大明滅掉,之前各部的聯軍也是全軍覆沒,其餘的各部族誰還敢與大明為敵!
隨著草原各部不是被策軍掃滅,便是主動向策軍投降,此時的草原大漠可以已經是大明的下了,韃靼部的殘餘勢力也基本上被策軍掃清。
於是劉君韜一麵繼續駐軍停留在唐麓嶺以北、烏斯河以南的原野上,一麵派兵將報捷奏折上奏朝廷,同時劉君韜還在奏折中建議朝廷重建瀚海都護府,瀚海都護府的範圍便是原先韃靼部占據的廣袤草原。
同時,為了達到永久占據這片廣袤疆土的目的,劉君韜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再次上書朝廷,建議將將八萬多仆從軍整編成瀚海都護府駐。
這些仆從軍在作戰的過程中,可以每一個士兵的雙手都沾滿了胡饒鮮血,而且他們的親人也在大同鎮城當人質,所以在忠誠上還是有保證的。
即便是這八萬多仆從軍有朝一日真的叛亂了,那也不足為懼,這些仆從軍的士兵全都被砍去了右手大拇指,右手的抓握能力大打折扣,相應的戰力也損失很大,成不了大事。
當然,劉君韜在第二份奏折之中,還建議朝廷即刻從九邊各軍鎮抽調鐵騎、精銳,組建瀚海都護府駐軍,盡快北上,就駐紮在正在興建的瀚海城,將瀚海城作為瀚海都護府的府。
畢竟偌大的疆土,光有仆從軍駐紮、沒有大明正規軍駐防是不行的!
其餘的方麵,劉君韜還建議朝廷盡快從山西、陝西、北直隸、宣府鎮等地移民實邊,遷移至少三十萬百姓北上大漠,並且在大漠中各處要點興建城池、堡壘,任由這些百姓就地開墾耕地,所得之地免去三年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