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巴達維亞(1 / 2)

距離南京萬裏之外,巴達維亞城。

巴達維亞也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名城,自古便是輸出胡椒和香料的著名海港,當地土人稱之為巽他格拉巴,意思是"椰林密布之地",或"椰子林的世界"。

當年,穆斯林首領領導當地土人打敗了前來試圖殖民的葡萄牙船隊,收複了巽達加拉巴,把這裏改名為雅加爾達,意思是"勝利之城"、"光榮的堡壘",後世雅加達的名稱就由此演變而來。

不過從廣東等地漂洋過海而來的明人習慣稱之為"椰加達"或"椰城"。福建等地的後來僑民又稱之為"巴城"。

到了此時,荷蘭人統治了這裏,便又換上了荷蘭的別名"巴達維亞"。

荷蘭人為了永久占領和管理巴城耗費聊巨資和精力。初期,由於巴達維亞人口稀少,缺乏糧食供應,沒有木材建造船舶和房屋,周邊地區都是荒涼的沼澤地,罕見村莊人煙,當地的土人也是異常的原始,不堪大用。

這裏雨季洪水泛濫成災,還常有老虎、野豬、犀牛等猛獸出沒,同時四周也麵臨周邊穆斯林王國的敵視和威脅。

荷蘭人便耗費巨大的錢糧從印度科羅曼德爾海岸的石場運來巨石,從東爪哇的紮巴拉砍得柚木,從當地采集珊瑚石,並從大明東南沿海招募來大批可靠又吃苦耐勞的工匠,在巴達維亞的廢墟上建立起此時巴城的雛形。

巴城的主要建設工程,如運河與排水道的挖掘、房屋和港灣的建造、城牆及防護要塞的修築大多由大明工匠承包興建的。華工熟諳製磚和砌磚工藝,令荷蘭人甚為稱道,同時也對大明充滿了忌憚。

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裏,在巴達維亞周邊,荷蘭式運河、城堡、市政廳、基督教堂、拉丁語學校和市場區相繼出現,一座繁華的荷蘭式城堡拔地而起。

不過到了此時,隨著巴達維亞的完工,以及荷蘭人在這裏站穩了腳跟,荷蘭人對大明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由原先依靠大明工匠、移民的態度,直接轉變為防範、抵製,甚至的想方設法打壓、排擠的態度!

華夏子民在東南亞的活動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荷蘭冉達巴達維亞這裏之前,中國的商人在東南亞的地位一直很高。

據《宋史》記載:“中國賈人至者,待以賓館,飲食豐潔。”,“凡見唐人至其國,甚有愛敬,有醉者則扶歸家寢宿,以禮待之若故舊。”

在真臘,“土人最樸,見唐人頗加敬畏,呼之為佛,見則伏地頂禮。”(《真臘風土記》)

在暹羅,“國人禮華甚摯,倍於他夷……若有妻子與中國人同好者,則置酒飯,同飯共寢,其夫恬不為怪,乃曰,我妻美,為中國人喜愛”(《瀛涯勝覽》)。

因為華夏子民普遍擁有較高的知識與技能,不僅能夠成為當地官員,甚至享有部分法律豁免權。在真臘,法律規定當地土人殺唐人一律處死,而“唐人殺蕃人至死,亦重罰金。如無金,以賣身自贖。”也就是,中國人殺了土人,隻要花錢就沒事了。

在文郎、加裏曼丹,男女通奸罪當處死,但華人與當地女子私通便可豁免,但需“削其發,以女妻之,不聽歸也”。

但是這一切在荷蘭人來到東南亞後便改變了,華饒地位開始急劇下降。

此時在巴達維亞城內,荷蘭遠東公司的殖民主官範澤瑞召集了城內所有管事,開始商議接下來對大明的政策。

這些人全都是此時荷蘭在巴達維亞的首腦,眾人對巴達維亞的未來有著完全的決定權,可以暫時不必向荷蘭本土彙報。

“根據消息,明人已經重新彙集了大批艦隊,看樣子是準備跟咱們繼續打下去了,大家有什麼建議?”

範澤瑞看了看眾人,大聲詢問著。

眾人都聲議論著,如此重大的事情,所有人都不敢輕易發言,要知道大明可不是巴達維亞的土人,那可是一個強盛的大帝國,一旦讓大明將巴達維亞當做首要敵人,眾人幾乎一致認為巴達維亞是守不住的!

不過即便是這樣,也還有不少人認為,必須要再打上幾仗,要讓大明知道荷蘭是不可戰勝的,巴達維亞是不可能染指的!

這些人認為,隻有打疼、打怕大明,才能永久的維持荷蘭在遠東地區的海上商路,才能讓荷蘭的利益最大化。

而另一些人則是認為,大明太大了,也太強大了,即便荷蘭同樣強大,但是本土太過遙遠,無法及時支援巴達維亞,光靠巴達維亞一地便想與整個大明開戰,實在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