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偉大思想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作了經典表述。這個表述沒有在虛假意識的含義上運用意識形態概念,而是把意識形態概念完全中性化,成為一切觀念意識的總稱。馬克思指出:“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麵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麵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衝突並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對於馬克思主義文學觀至為重要的是,在這個經典論述中,馬克思把藝術作為“意識形態的形式”,對其進行社會本質的說明。這裏關於藝術的判斷也是全稱的和中性的,即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一切藝術都是“意識形態的形式”。藝術是意識形態,就成為馬克思認識藝術的社會本質的根本性思想。盧卡契認為,意識形態概念在今天有種“令人迷惑的意義”,“例如把它理解為關於現實的預先就是錯誤的意識”,而正確的理解是,“要像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規定的那樣把它理解為‘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衝突(即從社會存在基礎上產生和促來的衝突——盧卡奇)並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形式’。馬克思的這一包羅萬象的規定——而這正是它得以被廣泛地運用的最主要的因素——,根本沒有對意識形態在方法論和實際內容方麵是正確的或錯誤的作出任何明確的回答”。而且,“馬克思不是抽象地在認識論方麵,而是具體地在社會本體論方麵提出了意識形態問題。馬克思在對意識形態進行規定時,不是把它難以判斷的正確或錯誤,而是把它的作用——它使人們意識到社會生活中由經濟而產生的衝突,並與這些衝突決戰——看作它形成的基礎。從習慣、習俗、傳統等直到國家和法,直到(最廣義上的)道德,世界觀領域,關鍵在於把經濟上形成的矛盾通過與當時現存的合類性的聯係轉變為社會實踐的動機”。盧卡契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理解,在20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具有權威地位。這種權威性的觀點是,馬克思是在中性、一般的意義上規定意識形態這個概念的,不像一些人把意識形態理解為虛假的錯誤意識。馬克思的這一規定,不僅明確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意識形態的界定,而且是對意識形態功能、作用的最深刻的闡述。而藝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形式,其重要意義也在於它是人們借以意識到此社會存在基礎上產生出來的衝突,並力求克服這些衝突的形式。
蘇聯文論與中國文論
20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最有影響的形態,則是蘇聯的列寧主義文論、西方國家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等。就蘇聯的列寧主義文論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而言,它們基本上按照上述意識形態理論,或者主張在文學藝術中表達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或者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文學藝術的意識形態性質,逐漸形成“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這樣一種馬克思主義文學觀。
中國在20世紀20年代大量引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以後,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這一認識,不斷傳播。最早係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並且提出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是創造社的李初梨。他在1928年2月發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一文中說:“一切的觀念形態(Ideologie),都由社會的下層建築而產生”,“文學是意得沃羅基的一種”。這個“意得沃羅基”就是Ideology的漢語音譯。當年,關於Ideology,在漢語中使用較多的翻譯是“觀念形態”、“意識形態”和“意得沃羅基”。李初梨又在1928年9月發表的《自然生長性與目的意識性》一文中,較為係統地闡述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和文學作為觀念體(即意識形態的形式)的觀點。他畫了一個“社會構成過程圖表”,把“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哲學、曆史學、藝術等等”作為受到“物質生產過程”決定的“Ideologie(觀念體)”。瞿秋白在30年代批評“第三種人”時說:“文藝現象是和一切社會現象聯係著的,它雖然是所謂意識形態的表現,是上層建築之中最高的一層,它雖然不能夠決定社會製度的變更,他雖然結算起來始終也是被生產力的狀態和階級關係所規定的,——可是,藝術能夠轉去影響社會生活,在相當的程度之內促進或者阻礙階級鬥爭的發展,稍微變動這種鬥爭的形勢,加強或者削弱某一階級的力量。”對中國現代文藝理論發生深刻影響的、1942年發表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肯定了後期創造社提出的文藝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理論。毛澤東說:“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這裏的“觀念形態”就是當時流行的“意識形態”的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