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偉回憶說:“我當時看他的時候,他搭了一個小窩棚,就撿的一些破三合板搭的小窩棚,他自己一個人在那裏睡覺。”當時的一幕,觸動了老人最敏感的神經:“我看到他們在外頭流浪,可憐,所以出於一種同情心,找一個小孩在我身邊,我一方麵可以照顧了,另一方麵可以跟我說說話,做個伴。”

當時,流浪慣了的蔣川並不相信眼前這個頭發花白的老頭兒,蔣川回憶說:“那是的,那時候我又不知道你是誰?”

最後,宋老伯的真誠打動了蔣川。他和宋老伯回家了,到家後老人燒上熱水,為孩子洗了澡,又換上了新衣服。當天買回了影碟機,還租回了動畫片。那個晚上,從未看過動畫片的老人,陪著孩子看完了所有的節目。

蔣川的到來,讓宋先偉的生活徹底改變了,老人的小屋有了些喧囂。收留蔣川以後的7年裏,老人又先後收留了30多個流浪兒,他的家也成了流浪兒的家。

他收留的流浪兒遍及全國各地,有東北的,有甘肅的,有河北的,有山東的,有江蘇的,有四川的……

在這幾年裏,陸續有流浪兒與家人聯係上了,就立即送回去,沒找到家人的,就住在宋老伯家裏,有的一住就是幾年。最多的時候,住在宋老伯家裏的孩子,多達15個。孩子多了,老人家租住的小屋就更擁擠了,操心的事情也就多了起來。到現在為止,宋老伯還沒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

宋先偉說:“單位說要房子的時候,我感覺到有蠻多年輕人要結婚,我說,到最後總是有的,結果到最後,退休了以後,房管政策一改,改革開放一開始,要買房子,我一個孤老頭子,每個月拿一點工資自己吃飯都不夠,哪裏還談買房子呢,所以一直租房子住。”

開始收留流浪兒之後,宋老伯的生活條件變得更艱苦了。不少房東都嫌棄他和孩子們,所以老人家經常搬家,一年搬個四五次都是經常的事情。

鄰居們對宋先偉的這些年的經曆非常了解。他們向記者說:“這一條街幾乎他都租過,真是一個好老頭子,他好像就是說到處打遊擊。”

鄰裏街坊們也知道,宋老伯僅靠每月700多元的退休工資,不夠養活這些撿回來的孩子們,一個中年婦女告訴記者:“他退休之後有幾百塊錢。都用在孩子身上。當初在這個屋的時候,這個剛剛租,那時候還是平房,那有六七個七八個那個小孩,比他還小都帶回來,他就把他們帶回來,幫他們洗澡,洗衣服,做飯他們吃,後來因為他一個人工資養活不了,他就帶著小孩揀垃圾,就維持一下生活,他從來也不跟單位講,也不給政府添麻煩,就是這麼一點小孩帶回來,你們街道民政局或者幫助我一下,但是他從來不找,都是他自己。”

采訪期間,宋老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個房租,水電,加在一起400多塊錢,煤要100多塊錢,還剩一二百塊錢根本不夠,米,油,都有一二百塊錢,還有菜,再有小孩子還要穿啊,吃啊,零食啊,這些東西,小孩們都在生長的時候,生活不能太差了,使他們感到家庭的溫暖,所以在這些方麵盡量改善他們的生活,我自己少吃一點,少穿一點,等於說自己艱苦一點,能夠保證他們生長發育的好。”

“錢不夠怎麼辦?”記者感到不解。

“揀垃圾,完全靠揀垃圾。”

“一直堅持揀嗎?”

“一直堅持揀,天天揀。”

“揀垃圾大概一個月掙多少錢?”

“揀垃圾一個月,因為我不是我一個,把他們都帶著去揀,每個月可以揀到六七百塊錢,揀得好的話,揀得不好也揀三四百塊錢,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

為了讓孩子吃飽、吃好,老人家自己的一日三餐,一般都是就著孩子們吃剩的殘湯剩水吃一碗米飯。自從宋老伯的家變成“流浪兒中轉站”後,他的生活開始過得異常艱辛,而孩子卻感到很快樂。

“你從小就一直缺少家裏的溫暖,你覺得爺爺能給你嗎?”記者問蔣川。

“能。”

“宋爺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就像我親爺爺一樣的。”

宋先偉老人收留過的孩子來自全國各地。每個孩子流浪在外有著各種各樣辛酸的經曆。有的是因為父母離異,孩子成了累贅;有的是被拐賣,中途逃出來,有的是因為走失找不到家的;甚至還有在家受委屈賭氣離家出走的。但是,不管他們有著什麼樣的流浪背景,宋先偉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所有的孩子送回家。現在,宋老伯的家裏一共住著4個流浪兒,除蔣川外其他三人都已經被宋老伯找到家了,但他們為什麼有家而不回呢?

張雨,今年13歲,貴州省人,三年前在武漢流浪時被宋老伯收留,除蔣川外,就是他在宋老伯家裏生活時間最長了。

記者問宋先偉:“他的家已經找到了?”

“找到了,他有一個哥哥。”

“他不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