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應該是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看見路上的錢包,不用想先撿起來,再想辦法還給失主;看到有人摔倒了,不用想,先去扶起來。可現在做這種好事卻變得讓人感到有些麻煩,這種麻煩也是從一些被糾葛著的事與人身上,獲得了心痛之後的反省與卻步,做好事有人告訴我們要先學會“保護”自己——要先想想是不是騙子設下的陷阱,或先想一想找一個證人證明自己的清白。如此麻煩無奈,做這個好事,也就大可不必了。
“路不拾遺”是社會進步了,還是社會之痛?做好事最後傷到的是做好事的人,最後隻能用一個“井”字概括,橫豎都是二,遠離是非之地總是可以的吧。
這是一個飛速變遷的時代,經濟和社會的快速國際化深刻影響著我們的信仰,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使其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價值失落。誰會過得快樂、信心十足?答案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做人做事,我個人的選擇是一個“信”字。“信”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以誠待人,持之以恒,寫到這裏回想前幾天我因為給公交卡衝費,在櫃台上撿到一款手機,先是大聲地詢問:“誰的手機?”沒人應答不說,臉上的表情也是複雜性的,大概在內心裏猜疑:這女人的神經一定不正常。拿著自己的手機在嚷嚷,她一定是在給我們開玩笑。罷了,我隻好獨自翻閱手機裏的信息,當看到屏幕上顯示一個姑姑的號碼時,我毫不遲疑地就把這個電話打了過去:“您好,請問這款手機的主人是您什麼人?”
“是我外甥女的。怎麼了?”
“我在交完費時,我的皮包旁遺落了這款手機,因為我現在還要辦事,請你轉告你的外甥女,下午上班時到我所在的工作單位來取。”
“真太感謝你了。”
下午當把手機交給站在我眼前的小女孩的媽媽手裏,我的內心湧現了一種自豪感:我好似真的是活雷鋒啊。
顯然寫下這樣的文字,並不是說我有多高尚,隻是,總有些做法在不知不覺之中,讓我們不得不高尚起來。兩天之後,我收到了小姑娘媽媽送給我的一箱桃子。這箱桃子我吃進嘴裏,香甜的是另一番特別的味道。
所以誠實地對待自己和別人,應該是現代人應該有的素質。“勿以善小而拒之,勿以惡小而為之”。普通人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人格,妥協和堅持,不能明知是錯的,卻有了原諒的理由。不放棄,不放縱,不讓自己人性中惡的一麵跑出來,力求做一個誠信、誠實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