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外表看,一位居住在溫州蒼南縣偏僻漁村的名叫吳乃宜的老者,是那樣的隱忍,粗糙的大手痛惜地撫摸著兒子的遺像,在一次超強的台風中他痛失了3個愛子。盡管生活帶給他老人家的是滅頂的災難,幾年來,老人麵對兒子身後留下的80多萬元的債務,吳乃宜老人步履蹣跚地走在“父償子債”的守諾路上。
他的目光不再炯炯有神,原本應該是幸福地安享晚年的他,開始不放棄一個丟掉的塑料瓶,哪怕它僅僅隻值一角錢,老人所能做的就是緩慢走過去,彎腰佝僂著身子撿起。他過著簡樸的日子,家裏值錢的東西,能賣的都被賣光,積攢到一定數額後,就會很欣慰的去還錢……
老人給我的震撼,讓我的心是前所未有的隱隱作痛。盡管生活給予老人的打擊是那樣的殘酷與猙獰,但老人並不因為愛子的離去,而陡然改變內心堅守的承諾。“我是兒子的父親,兒子所欠的債務,‘父償子債’”。
生與死,從他身上,放大到好似一本無字的書頁裏。在社會誠信缺失的當下,在翻閱對比中,探詢的意義,讓我們看得更清晰。寫人僅兩筆,老人是這個時代大寫的“人”字!父親啊!
還有武漢市黃陂區建築商信義兄弟,哥哥為了趕在春節前夕給農民工發薪連夜趕路,不幸遭遇車禍罹難,弟弟孫東林強忍悲痛,趕在除夕前替哥哥給工友們結清了工錢。一場意外的慘劇,卻引出了一曲20年守諾不變的信義之歌。“新年不欠舊年薪,今生不欠來生債”。這一樸素的想法是孫氏兄弟自經商以來一直堅守的底線和原則。
孫氏兄弟出身於武漢市黃陂區泡桐街一戶貧寒的人家,自幼飽嚐打工的艱辛,知道一分一厘的工錢背後凝結著多少勞動和汗水。從1989年起,孫氏兄弟漸漸有了一支小有規模的工程隊,在京津、河南一帶承包裝修工程。境遇不同了,但孫氏兄弟始終堅持對人要講誠信,幹活給錢天經地義。在孫家的賬本上,付給工人的每一筆工錢都有詳細的記載。為了不拖欠工資,兄弟倆多次向銀行貸款。“這20多年來,無論多麼困難,也絕不會拖欠農民工一分錢。這是我們兄弟的約定。”孫東林說。在他的記憶裏,哥哥拿出積蓄墊付工錢的事,不下10多次。
吳乃宜老人和孫氏兄弟將責任和信義視作與生命等價的精神值得倡導。誠信是時代精神的呼喚,也是中國傳統道德中“民無信不立”這一思想的再現。這樣的行為不僅教育了民眾,也促使人們對社會的誠信現狀進行反思。
誠信,就是恪守著自己的承諾。選擇相信你,你就是信誓旦旦頂天立地的一個人。吳乃宜老人做到了!孫氏兄弟做到了!我們活著,所以我們更應該如此時刻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