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是什麼?
幾乎所有的心理治療師都相信,認識自我是生活幸福的先決條件,而精神分析師的“領悟”過程則是通過尋找和分析心理障礙的淵源,使人能盡快走出情緒的困擾,尋找到一種幸福回歸後的起點。
有這樣一對戀人,卻在這個春季分手了。春天本就短暫,路旁的玉蘭花剛剛露出個花骨朵,卻被倒春寒打了回去,又過了幾日,即使是陽光燦爛,再怎麼努力盛開的時候,卻已滿目芳菲,不曾想彼此卻不再惦念玉蘭花枝頭的清香。
再一次的遇見她,已是夏天了。她手裏拿著一本剛買的《生物化學》,那是她的專業。她行色匆匆去加班,仍是那樣惹眼,一襲藕青色的連衣裙,七八厘米的高跟鞋,腰挎黑色小坤包,走得是搖曳生輝,看得人是心曠神怡。
“本來在一起感覺也還不錯,滾滾紅塵,人講人緣,物講物緣,有些人經過,是輕若雲煙隨風飄散,而有些人注定刻骨銘心……他講我決絕,我說他薄情,領悟不在一個層麵上,我那個心呐,反而被揪到了半空,好像非他莫屬了!雖然我無法適應與他的分手,有一段時間我陷入重度煩躁和焦慮,但我一直忍著沒有落淚。”
仔細分析,這是因為他們之間的自我認識有失準確,領悟有時會加重青年男女的傷痛。如同李宗盛在《領悟》那首歌裏唱道的:我以為我會哭/但是我沒有/我隻是怔怔望著你的腳步/你給我最後的祝福/這何嚐不是一種領悟/讓我把自己看清楚……我們的愛若是錯誤/願你我沒有白白受苦……
領悟就是這樣,如果你不想被自己的情緒衝突所擄獲,那麼你所有生活裏的領悟過程,都將成為你掙脫束縛的有力武器和借口,在某種程度上它也許會幫助你減輕痛苦,但這並不等於尋找到了快樂。
英國有個哲學家叫羅素,他說:“人類有一種天生的感情,就是容易對那些拒絕他(她)的人,輕視和忽略他(她)的人,給予最多的愛。”
縱觀羅素本人的四次婚姻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
1894年,羅素從劍橋大學畢業後,同漂亮的美國姑娘愛麗絲結婚,她比羅素年長5歲,出身於平民家庭。這樁婚事引起了他那貴族家庭的竭力反對,但是羅素衝破重重阻力,在沒有家人參加的情況下毅然舉行婚禮,並到德國和意大利度蜜月。這次婚姻從1894年持續到第二次婚姻有過幾次愛情經曆,包括與豔麗的奧托萊恩·莫雷爾夫人,康斯坦斯·馬勒森夫人以及有名的演員科利特·奧尼爾私通。
1921年,羅素從中國回到英國,與分居十年的愛麗絲正式離婚。一周後和朵拉結婚,1927年,租下哥哥的一座別墅,辦起了“畢肯山小學”,來實踐他“寬容”的教育理念。1931年,羅素哥哥去世,羅素成為第三代羅素伯爵,然後他第三次走進教堂,挽著他的是秘書貝蒂。
從80歲開始,羅素寫小說,也正因為寫作的緣故,1952年底,羅素與第三個妻子貝蒂離婚,與一位傳記作家埃迪斯·芬琪結婚,這是他的第四次婚姻也是最後一次結婚。
羅素的晚年婚姻寧靜而舒適。
羅素年輕時枯瘦,一頭黑發,中年時期,他變得更加清瘦,明亮的眼睛,微微的笑容,一頭銀發,給人一種冷淡而又善良的感覺。羅素幽默,獲得諾貝爾獎之後,竟開始寫起小說,他的第一部小說匿名發表。
1970年2月2日,羅素伯爵以98歲的高齡死於威爾士家中。他的一生,後人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羅素是這樣描述自己漫長、刺激、複雜生活的動力:“三種簡單而又極度強烈的情感支配著我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人類苦難的深切同情。”他也說過:“隻有一種情感即對愛情的渴望得到了完全的滿足。”
敘述至此,不禁感慨道:“確實!羅素的生活很成功嗎?”這真是個好問題。他的四次婚姻不同樣也頗多波折。不必恍然大悟:“久病成醫啊!也就成就了一個了不起的哲學家。”
不知你是否認可這種評定?
這也是一種領悟。領悟真的是一種能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真正的領悟一定是來自於天性的伸展。隻有深刻的領悟和對內心的忠誠,才能在知行合一中收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