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一個都不能少(1 / 1)

文/佚名

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老師要像關心自己的孩手一樣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

9月10日上午,鄭州22中全校師生整齊列隊,在一位老師的遺像前舉行了大型詩歌朗誦會,向她送上教師節的節日祝福。

這位老師叫吳玲,生前是鄭州市22中數學教師。今年7月11日,年僅50歲的吳玲因患癌症永遠離開了她深愛的學生和校園。吳玲從教近三十年,她愛生如子,視校為家,忠實履行著“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理念。

鄭州22中位於鄭州市區西南的城鄉接合部,生源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當地的村民子弟,二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弟。這些學生由於思想素質、學習成績“雙差”多,提高升學率難度大,很多老師不願在這裏任教。可吳玲卻說,隻要他坐在我的教室裏,就是我的孩子,我就要對他的成長負責。

校長李素萍告訴記者:“為了讓這些學生能喜歡數學,吳老師想了很多辦法,把抽象的公式、定律生活化、人情化。”吳玲發現,即使是再不喜歡數學的學生,看到動畫《唐老鴨漫遊數學王國》時也會樂滋滋的。於是,吳玲也跟著看,從中琢磨道理,悟出了“把數學和生活聯係起來”、“讓學生對身邊的數學感到好奇”的教學引導方法。

現鄭州市第22中初三(3)班學生丁靈靈回憶道:“幾何課講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吳老師從我們學過的蘇東坡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人手,說到旅遊時如何欣賞大自然的美,再引發開來,什麼內角、外角、內錯角、延長線等,我們頓覺豁然開朗。”慢慢地,不少討厭上數學課的學生也感到數學有趣了。

聽過吳玲講課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吳老師的課生動、有趣,聽得懂,記得牢。多年來,她教的學生參加各級數學比賽,均取得了突出成績,這與她獨特、創新的教學方式是分不開的。

在一篇《捧著一顆赤心獻給教育事業》的文章中,吳玲寫道:“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老師要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

在吳玲任教的1997屆學生中,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孩兒叫張娜,活潑開朗,是班級活動的積極分了。可在初二的一段時間裏,張娜常常獨自一人發呆,對班上活動也不熱心。經吳玲了解,原來,張娜的父母正在鬧離婚。張娜哭著說:“人,活著真沒意思。”吳老師聽後半天沒說話,把張娜摟在懷裏說:“孩子,你以後就把老師當媽媽吧。”

1996年的一天,一個班主任找到任年級長的吳玲,說班上有個男生兩天沒來上課了,他父母忙著做生意也不管。一連三天,吳老師騎著自行車,在鄭州市逐街尋找,終於在一家網吧把這孩子“揪”了出來。吳老師把這孩子領回家,煮了雞蛋麵讓他吃,又給他換上自己兒子的幹淨衣服。那孩子承認沉溺網絡遊戲不對,可就是常管不住自己。吳玲一次次幫助他、鼓勵他,這個孩子慢慢地改變了,順利完成了中學學業。

2003年年初,吳玲走路感到很吃力,同事勸她去醫院檢查,她卻忙著幫年級新來的教師們熟悉業務,一晃幾個月,她把身體不舒服的事忘記了。4月的一天,連續幾天吃不下東西的她在課堂上差點兒暈倒,在同事的催促下,她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惡性腫瘤。

2003年秋,吳:玲出院了。由於化療,身體很虛弱,但她多次找校長,請求回校工作。李素萍校長安排她到圖書館做點兒輕鬆的工作,但閑不住的吳玲把積存多年的圖書整理歸類,製作索引;把多年積存的雜誌分類裝訂成冊;定期向老師和學生推薦優秀書刊;並輔導學生成立了“逸興書社”交流讀書心得。直到2005年3月,她病情複發,再度住院。

吳玲在病床上做的最後一件事是:托同事小楚老師把一封信轉給她任教的初二年級5班和6班學生,信中寫道:“……黨楠同學最近進步很大,要繼續發揚……同學們要聽你們新老師的話,為班級爭光……班上××同學和××同學,要懂得控製自己,少去網吧上網……最近出了一本很好的書《愛,你準備好了嗎》,很適合同學們讀讀,要想辦法找到,作為這一段時間的課外閱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