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檢察機關踐行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的路徑思考(1 / 3)

李恩崇

作者簡介:李恩崇,蘭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內容提要】 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的重要環節。“忠誠、為民、公正、廉潔”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製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指引廣大政法幹警思想和行動的基本準則。檢察機關必須教育引導廣大幹警深刻理解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在司法實踐中努力踐行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增強為檢察事業不懈奮鬥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關鍵詞】 政法幹警 核心價值觀 踐行思考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鑄就共同的思想基礎,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勝利的一條重要經驗。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興國之魂。司法領域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的重要環節。當前,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的形成,法治的精神和法治社會意識培育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首要問題。弘揚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汲取先進法律文化精神營養,在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圍,是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應從以下幾方麵做好核心價值觀建設工作。

一、深入理解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

價值坐標決定立場和行為。“忠誠、為民、公正、廉潔”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在政法領域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製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指引廣大政法幹警思想和行動的基本準則。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建設,對於引領法律思潮,在政法戰線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具有重要意義。檢察機關必須教育引導廣大幹警深刻理解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以此堅定信念、凝聚精神、指導工作。

核心價值觀中,忠誠是前提,是根本。“忠誠”,作為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最崇尚的美德,在春秋時期——這一中華文明的黃金時期已是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在現代社會仍有廣泛的積極的社會倫理意義。忠,就是誠心盡力。“盡己謂之忠。”誠,就是“實”,來自於人的本性“真”,“誠者,真實無妄之謂。”真誠來源於人的本性“善”。“忠誠”合起來就是盡自己的所能,全心全意地對待自己的國家、人民、事業、組織、家庭和朋友,自覺自願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忠誠”意味著對國家和人民的滿腔熱愛,意味著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堅守,意味著對崇高事業的不懈追求,意味著對外在誘惑的自覺抵製,意味著強大內心世界所釋放出的定力,意味著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本職崗位上的熱情。“忠誠”對於檢察機關幹警來講,就是要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這是政法幹警的政治本色。隻有把“忠誠”銘記在心,以此立身、立心,才能養成愛國情感、愛民情懷,才能忠誠於國,忠誠於民,才能遵守憲法和法律,牢記責任與使命,在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忠實履行自己職責,為國分憂,為民出力,才能心無旁騖公正司法,清正廉潔執法為民。

為民是理念,是宗旨。“為民”,即所謂執法為民,司法為民。法律文化語境中,公民權利神聖不可侵犯、維護公民權利是法律職業群體顯著的核心價值觀。在西方法治文化發展的長河中,從古羅馬“人民的福祉就是最高的法律”,到近代“法典是人民自由的聖經”等關於公民權利的名諺,為法治文明的繁榮昌盛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由啟蒙思想家“天賦人權”思想發展而來的民權思想,成為近代法律製度產生的理論根基。通過法定程序,將公民意誌上升為國家意誌,將公民權利奉為憲法第一權利,為近代法治國家發展之通途。【8】權力來源於人民,必須服務於人民。人民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製度的本質屬性。公民權利至上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和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政治思想一脈相承,要將司法為民、執法為民思想解讀為“維護公民權利”的法治內核。【9】黨作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實現者,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與法治信仰,三者具有內在統一性。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為民”是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的主旨,執法為民是政法工作的目標追求,必須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權益作為政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政法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必須把以人為本、執法為民貫穿於執法辦案全過程,把是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檢驗各項工作的標準,充分發揮檢察監督職能作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