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那水(1 / 3)

這些河是哪來的呢,雖然是淮河流域,但跟淮河的距離和跟黃河也差不了不少,大平原,方圓二十裏的製高點是磚廠的煙囪。其次就是磚廠用來燒磚的買的備用土堆成的小土包。更不用說什麼雨水衝刷形成河道。那就隻有一個原因,很明顯,這些河是挖出來的,是人工挖出來的。應該是八十年代末,顧興的小姑就去挖過河,不論男女老少,能幹活的都得去。當然,他爸也去過,不僅挖過河還修過路,甚至連當初結婚蓋房子的青磚都是他自己切、自己燒的。顧興小時候還見過一個刻磚的模子。是用木板釘成的,細長,就像四個火柴盒一個接一個的樣子,應該有一米多長,十來公分寬,深度也有五六公分,三個隔板隔成四個小格子。也就是說,一次可以刻出四塊磚坯子。然後晾幹,然後再圍成窯中間放上煤燒。

挖河的時候,都是一去一天,中午不回來,還往往是冬天,農閑。不管多冷,你得去,還得自己帶幹糧。帶上鐵鍬。而且,不是隻挖自己村子附近的河,是整個鎮統一調度,分到哪一段就得去哪,哪怕離家十裏。顧興上小學的時候,還見過一次挖河,就是村西頭的那條河。現在想想應該不是開河,可能就是疏浚一下。

小學八年,旱旱澇澇,沒有兩年是風調雨順。河裏一會滿了,一會幹了。一會雨下的把大樹都衝倒了,一會仨月不下雨,機井都看不著水了。大概是小學的前半段是雨季,河裏井裏全是水,連南頭的大坑(不論大小每個村子都有,最大的坑要比一般公園的湖還要大。一說是村裏起土燒磚挖的,一說是七八十年代種藕時挖的)都快滿了。後半段是旱季,河裏幹了,坑裏幹了,井裏水位低的看不著。雨季的時候,記憶跟魚跟水有關係,旱季的的時候,記憶跟拖拉機、跟水泵(要澆地抗旱)有關係。

後來,一年澇一年旱,反正是再也沒有見過小時候那樣的澇季,再也沒有見過小時候那樣的旱季。好像無論旱澇人們都有辦法應對,當然,這其中的辛苦隻有自己知道。這幾年,一直是旱季,每年都要抗旱,好在雖然莊稼要水的時候它沒下,但不要水的時候它下了,這樣機井裏、坑裏還能存點水,抗旱的時候能抽出來。

前年秋季,半個中國幹旱,河南自然也跑不掉。因為,好事可以沒河南,壞事絕對少不了。一茬玉米生長期是一百天左右,六月一號前後,收小麥,緊跟著就種玉米。大概十月一號國慶節前後玉米就能收了。就是這一茬玉米,整整澆了五遍水。玉米種子播到地裏,半個月不下雨,小麥留下的墒早沒了,開拖拉機帶上水泵,拉上管子,澆了第一遍。這一遍是最輕鬆的。玉米還沒出來,視野開闊,又不用澆的太透。如果這家種了四塊地,每塊地兩畝,那就意味著,這家人這一遍要澆四次水,一塊地一次。其他人家也要澆地,水井隻有這麼多,河裏又沒水。所以要等,那麼這一遍下來,就得五六天。如果你起的夠早。比別人去的早。那就意味著淩晨三四點鍾就要去把機井占上。第一遍還沒這麼嚴重,也沒這麼緊張。兩畝地大概要用六個小時。

然後是第二遍,這一遍要耽誤一些功夫,因為,玉米出來了,已經長到有十來公分高了,但都旱得有些卷葉了,很單薄的玉米苗,在冒著熱氣的風中無力的晃著葉子。這之前可能下過一場下雨,但不頂用,也可能根本就沒下。再早一些的時候,玉米地裏已經被主人家仔仔細細地過了一遍,因為,要把兩棵長在一起的玉米苗拔掉一棵,不然,一棵都長不成。好了,又要澆玉米了。拖拉機開到機井邊、水泵支上、水管子在地裏擺好,從離自家玉米地最近的機井旁一直擺到地最遠的那頭,有時候要擺七八百米長。一個人背著裝著水管子的袋子,裏麵的水管是卷好的,像個帶紋理的棒棒糖那樣。一個大圓盤,散開以後,短的有五六米的,長的有一二十米的。所以,要擺好多根水管子,要擺好幾袋子。一根根接好,水出來以後,從最那頭開始澆,澆完一片掐掉一根,裝到之前的袋子裏,澆完一片再掐一根,一直澆到裏機井最近的地這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