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慈航哈哈的笑了起來:“說實話,我剛從黃浦回來,隻聽說有這個瓶子,還沒來得及上手呢,我就是借著丫頭的由頭中飽私囊,如果丫頭要是真跟我不客氣,那我肯定會不高興的。”
人們隨和的哄笑了起來。
錢慈航也不再客氣,抽出茶幾上的紙巾擦了擦自己的手,小心翼翼的把那個柴窯梅花雙耳瓶捧了起來。
柴窯瓷以輕薄著稱,迄今存世的柴窯瓷碎片最薄的竟然就跟紙張一樣厚度,麵對陽光竟然可以看清太陽的輪廓,再加上柴窯瓷用料細膩,燒製時釉麵上有細小的開片,所以柴窯瓷極其容易破碎,這也是柴窯瓷極難保存的重要原因,那些從墓葬中出土的柴窯瓷在發掘出來的時候基本上都已經成了一堆碎片,不過就算如此,那些柴窯碎片也是極其珍貴的文物,被收藏家們所追捧。
要不然古玩行中怎麼會流傳著‘柴窯無傳世’這樣的話呢,實在是完整的柴窯器基本上在如今的市麵上根本就見不到,就算偶爾出現一兩隻,大多也被行裏的專家們鑒定為近現代仿造的贗品。
自從後周滅亡之後,柴窯瓷器燒製技術就已經失傳了,宋明清這幾個朝代的官窯都曾經試圖仿製出柴窯瓷,可惜卻是無一成功,後來有人認為耀州窯的薄胎單釉瓷器實際上就是柴窯,可是根據出土的柴窯瓷和耀州窯瓷器碎片進行對比,兩者之間還是有著明顯的不同。
宋明清這幾個朝代仿製不出柴窯器,可是近現代的一些民間高手卻是能夠仿製出一些類似於柴窯器的瓷器,近現代的成功其實是依賴於現代工業的技術,科技進步了,自然瓷器製胎和燒製技術也提高了不少。
不過近現代那些民間高手仿製的柴窯瓷也隻能是糊弄一下那些一瓶不滿半瓶晃蕩的收藏者,對於真正的內行來說還是很容易鑒別出真偽來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說柴窯瓷迄今為止還沒有一件整器被業內專家公認為是真正的柴窯器。
如今,佳士得拍賣的這件柴窯鏤空梅花雙耳瓶也是有爭議的,有一部分專家認為這就是一件真正的柴窯瓷,而另一部分專家則認為這是一件明代官窯仿製的柴窯瓷。
但是甭管正方反方,都確認一點,這件柴窯鏤空梅花雙耳瓶製作工藝精美,最少也是明代以前官窯出品的精品瓷器。
人們對這個柴窯瓷瓶雖有爭議,但是它的價值卻同樣是被人們所公認的。
無論是真正的柴窯器,還是明仿的柴窯器,這件鏤空梅花雙耳瓶都值得花大價錢收藏。
錢慈航小心翼翼的捧著手中的鏤空梅花雙耳瓶細細查看著,眉梢不時的跳動一下。
錢慈航的收藏偏於字畫類,對瓷器雖有研究,但是涉獵不深,不過這件鏤空梅花雙耳瓶捧到手中那種輕若無物的手感,就已經讓他有六七成相信這就是一件真正的柴窯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