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高級職業經理人的跳槽和變動,往往歸結為高層之間的溝通不暢。很多企業的衰落、沉浮和個人職場的磨難有時也歸結於此,溝通在企業中的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本章從5個角度,全方位闡述了如何用原則、工具、規則、技巧和企業文化來進行有效溝通,搭建溝通橋梁。用這5種方法來指導日常生活中自身和組織的特定溝通方式,恰當地使用這個溝通的“5角星”,你會發現,溝通其實很簡單!
本節要點
1.組織溝通中的二雙原則
2.創造性溝通原則
3.三角傳球溝通原則
管理溝通必須有明確的目標,遵循必要的原則,學會適度溝通,才能達到預期的溝通目的。沒有良好的溝通原則,企業的管理溝通活動將無法有效進行。所以遵循溝通原則對於溝通很重要。
溝通原則有很多,這裏主要介紹三個:一是雙贏原則和雙向溝通原則,即組織溝通中的二雙原則;二是創造性溝通原則;三是三角傳球溝通原則。
2.1.1組織溝通中的二雙原則
組織溝通中的二雙原則,指的是組織溝通中的雙贏原則和雙向溝通原則。
所謂雙贏原則,就是本著平等互利的精神,使雙方都能獲利,你贏我也贏,合作共存、互惠互利、利己利人的原則。
而所謂雙向溝通原則,則是具有反饋渠道的信息溝通。相反,不具有反饋渠道的溝通,就是單向溝通。在雙向溝通過程中,雙方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位置,同時扮演信息的發出者和接收者的角色,直到雙方對信息有了共同的了解,溝通雙方的認知不斷擴大和深化,呈現一種螺旋上升的認識過程。
1.雙贏原則
最有效的溝通來自雙贏的溝通。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史蒂芬·柯維是這樣解釋雙贏的:“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信息、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雙贏溝通,重在攻心。
經營了幾十年的毛紡廠瀕臨倒閉,幾百個工人麵臨失業,不但拿不到遣散費,連欠的工資也拿不到一分。憤憤不平的工人們聚集在現任吳廠長的辦公室門口抗議,要工廠拿出解決的辦法。
“工廠就在大家眼前。”吳廠長說,“你們都看到了,也看到過去兩年生產的低落。現在把工廠拍賣,隻怕都沒人買。就算賣掉,也要先還銀行貸款,大家也分不到多少錢。”怎麼辦?是丟了飯碗,把廠長綁起來,然後把廠裏的電腦、空調搶回家,再把工廠燒了泄憤,還是冷靜善後?
吳廠長又說:“工廠是大家的。工廠欠大家錢,現在我們組成專案委員會,把工廠按比例分給大家,大家都是股東、都是老板。少拿點薪水,努力工作,撐幾個月看看。賺了,是大家的。賠了,再關門也不遲。”
工人們想,現在把工廠砸了,什麼也拿不到,還不如自己當老板,做做看。
半年下來,因為人人覺得是在為自己做事,特別賣命,工廠居然起死回生,不但還了債,而且擴張成了更大的工廠。
要麼一起輸,要麼一起贏,吳廠長將即將破產的毛紡廠與工人一起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通過雙贏原則,最終帶領毛紡廠爭取到了生存時間,也成功將工人的不良情緒轉換成了生產的動力,達到了雙贏的結局。
2.雙向溝通原則
一個完整的溝通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是信息的發送者通過“表達”發出信息,其次是信息的接收者通過“傾聽”接收信息。但對於一個完整且有效的溝通過程來說,僅靠這兩個環節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反饋,即信息的接收者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或過程後,及時地給對方回應,以便澄清“表達”和“傾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解和失真。這就有了雙向溝通。反饋使雙向溝通與單向溝通有了質的區別,它們之間的優劣勢比較。
要實現雙向溝通,首先,要求溝通雙方必須存在一定的共識區域,即溝通雙方具有共同的經驗範圍。雙方擁有越多的共同經驗,溝通時就會有越多的共同語言,信息分享程度也就越高,失真率也就越少。
其次,溝通雙方必須具有反饋意識。所謂反饋意識就是溝通雙方在理解了所接收到的信息後做出的反應。反饋意識包括信息反饋要主動、及時、適路和適量。反饋時不僅需要對所接收到的信息簡單地表示讚成與否,而且還需要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補充、修改原始信息,這叫做主動;反饋迅速,不延誤溝通的時機,這叫做及時;適路,是指反饋的內容不要偏離中心;適量,是指為了避免衝淡主要信息的傳遞,反饋的信息量要適當,不宜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