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下午3點整,一篇標題為“中國新策略”(A New Approach To China)的文章悄然出現在穀歌公司的博客上。幾分鍾後,世界炸開了鍋。
發表這篇《中國新策略》文章的作者是穀歌負責法律事務的高級副總裁大衛·德拉蒙德(David Drummond)。文章說,穀歌在2009年12月中旬的時候受到來自中國的攻擊,竊取穀歌的知識產權。除了穀歌,還有另外幾十家公司也受到攻擊。然後具體指出,中國一些人權人士的Gmail賬號受到入侵。穀歌認為這不僅涉及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更重要的是關係到中國言論自由的問題,因此決定終止與中國政府在Google。cn搜索結果審核上的合作,並且重新考慮在中國的策略問題。
一個是互聯網的大哥大,一個是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最多的市場,本來兩位應該花前月下,你儂我儂才對,現在一個卻毫無征兆地提出了分手,這演的算是哪一出?莫非穀歌也玩寂寞了?善良的群眾急切需要知道真相。於是全世界每一個關注互聯網的人都搬來了小板凳,坐到電腦屏幕前成群結隊地圍觀穀歌,圍觀的同時互相八卦,試圖找出答案:穀歌怎麼了?穀歌到底要幹啥?
但無論是不知真相的群眾,還是無所不知的專家,隻要是稍具商業常識的人都不難發現,穀歌發表這樣一篇文章其實存在很多不靠譜的地方,而且有失老大的風範。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像穀歌這樣的大企業,經營都是非常規範的,如果公司有什麼重大決策,一般都是通過新聞稿或者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和公眾宣布,而且新聞稿的每個詞甚至每個標點都是仔細斟酌過的。媒體公關部門的人就是專業幹這個的,必要的時候還要請吃請喝,請領導講話。而這個穀歌博客雖然是穀歌的官方博客,也是由穀歌在維護,但是其內容都是半官方性質的,一般都是介紹新產品的使用或者發布一些穀歌企業內外活動的信息,有點企業內部刊的味道。如此重大的經營性決策,一般不會在這個博客上發表,這顯得很不嚴肅。
第二,通讀這篇文章,它充滿了美國式的“似是而非”文風。什麼意思呢?文章裏麵說了一些現象,進行了一些分析,把這些內容放在一起,看起來彼此之間似乎有著很大的關聯,但是仔細一推敲,其實沒有什麼內在聯係。比如文章提到,一些Gmail的賬號受到入侵可能是由於病毒軟件引起的,並且還專門說了一通如何保護電腦信息安全。然後筆鋒一轉,說這個事件不僅是網絡信息安全的問題,還涉及中國言論自由的問題,所以公司決定停止對Google。cn的搜索結果進行審核。但是隻要仔細想想,從Gmail賬號被入侵的“因”到停止對搜索結果的審查的“果”,其理由有些牽強附會,在邏輯上很不嚴謹。如果真的像穀歌所說因為技術的原因造成Gmail賬號被入侵,那麼重點應該放在信息安全上,從技術入手解決問題,防止賬號被非法入侵,而不是轉個方向,把問題指向言論自由。美國人在很多問題上,尤其在法律事務上,很擅長這種“似是而非”的寫法,其目的無非是留出以後進一步解釋的餘地,便於靈活處理,不至於把話說得太死,到時候沒了退路。可見穀歌也還是有很大的顧慮在裏麵,這一步好像隻是先放放風,看看市場反應再說。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更加激發了圍觀群眾打探內幕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