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穀歌的得與失(1 / 2)

從來沒有一個企業的經營像穀歌退出中國事件一樣被全世界的人所關注。很多人不明白,穀歌把這個全世界用戶最多的互聯網市場拱手相讓,真正的動機在哪裏?

站在穀歌的角度,不管是棋子還是被棋子,客場掀桌子,得與失,自己總歸是心裏沒底呀。

在穀歌指責中國政府管製互聯網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穀歌首先是一個企業,而企業的第一目標毫無疑問是盈利。在盈利的同時,或許可以兼顧社會利益,這是不衝突的。比如穀歌來到中國,帶來了搜索引擎,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信息化水平。但任何一個正常的企業都不會為了社會利益而放棄自己的經濟利益,放棄賺錢,而穀歌當然是一個正常的企業。

比如對於中國的互聯網審核製度,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個社會問題。同樣是穀歌,他在進入中國市場和退出中國市場的時候態度有180°的轉變。穀歌在2006年進入中國的時候,曾和中國政府簽署協議,表示願意遵守中國政府的互聯網審核製度,所以我們之前在用穀歌中國網站進行搜索的時候,就會有“根據本地法律,部分內容不能顯示”這麼一句話,這說明穀歌是讚同這個審核製度的。而在退出中國市場的時候,就直接把矛頭指向了中國的互聯網審核製度,並且認為正是這個製度的存在,才導致穀歌無法在中國生存下去。

這個態度的轉變其實不難理解。當穀歌看到中國巨大的互聯網市場有錢可賺的時候,他就願意遵守中國政府的審核製度。2006年,穀歌辦事處在中國開張時,穀歌CEO施密特曾帶領多位穀歌高層拜會了北京市政府、前國家發改委、前國家信產部等政府官員,商談相關事宜。施密特表示,穀歌在搜索引擎製度上的妥協是為了能夠讓穀歌在中國發揮有價值的作用。但是當他在中國經營了四年之後,發現沒有在中國賺到什麼錢,這個時候他就覺得這個審核製度有問題,便把矛頭對準這個製度。更何況像穀歌這樣聰明的公司,成熟的美國大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毫無疑問會無數次評估中國的互聯網審核製度對他在中國的經營可能帶來的影響,這是必須的。這出大變臉的戲表明穀歌真正關心的其實不是他所一直提倡的“互聯網自由”的價值觀,而是能不能在中國市場上賺到錢。

此外,穀歌也不是第一家因為種種原因而退出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穀歌的創始人佩奇在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時說,穀歌這樣做“完全是企業自己的決策,跟美國政府無關”。但是如果這隻是一個純粹的商業決定,穀歌可以和其他美國企業一樣安安靜靜做好善後工作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動靜搞這麼大,而且大有一副跟中國政府對著幹的樣子。這實在不太符合正常的商業邏輯。因此,穀歌這個做法的真實意圖確實有點讓人產生遐想的欲望。

其實,全世界的大公司都知道要跟政府搞好關係。即便在美國,如果企業覺得政府的某一條法規有問題,影響到他們的經營,他們會通過常規的途徑,比如媒體輿論、向政府提交報告、遊說立法機構,等等,以尋求政策的改變,而不會一意孤行。在中國也應如此,但是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言人在就穀歌撤出中國事件發表談話時指出,“穀歌這樣做沒有跟中國有關部門通氣”。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苗圩在2010年3月初的兩會上表示,“工信部從來沒有收到穀歌公司要與工信部進行談判的報告,也從未與穀歌公司正麵接觸過”。作為一個成熟的企業,穀歌把原因歸結為“隻是從企業內部經營的角度而做出的決策”,真是很難解釋得通。

所以,綜合起來看,我們不得不懷疑純粹商業動機背後的東西。

事實上,穀歌目前在美國麵臨著很多挑戰——網絡中立問題、版權問題、壟斷問題、用戶隱私問題等。這些問題現在都懸而未決,而且需要美國政府出來主持公道,解決爭端。如果這些問題沒有朝著有利於穀歌的方向來解決,那麼穀歌自身的經營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因此穀歌不得不向美國政府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