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5)(2 / 3)

在《定律四:多一隻心靈之眼,看破關係的迷霧》中,我講到,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與別人進行投射與認同的遊戲的一生。你把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給別人,別人也不斷地將他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給你。誰的內在預言更堅定,誰就更可能成功地將自己的東西投射給對方,並讓對方認同自己。

譬如,我一個朋友說,她心裏一直有一個信念:大家都會喜歡她。因為這樣的一個信念,她會很自如地和每一個人交往,不僅在普通場合,她靠這個信念結交了許多朋友。在商務場合,她一樣能和每一個人平等相處,不會因為對方地位很高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也不會因為對方地位低而自己趾高氣揚。於是,她在相當程度上跨越了商務場合的送禮、請客等煩人的潛規則的障礙,用一顆最簡單的心獲得了成功。

她為什麼能有這樣一個信念,這樣一個積極自信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問過她這個問題,她想了一會兒說,那是因為她從小就獲得了幾乎所有家人和重要親人的愛。

很多人在社交中特別敏感、特別自卑,很容易在乎別人的反應,這是因為他們內心中總有一個消極的預言——我是不受歡迎的。這種消極預言的形成,常常是因為他們在自己家中不受關注,或者他們的家庭整體上都對社會交往有強烈的抵觸和自卑。

自我實現的預言有相當的穩定性。在相當程度上,它可以和內在關係模式畫上一個等號,它們都是童年時在我們與重要親人的互動中形成的,改變起來並不容易。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自我實現的預言的重要性,恰恰意味著,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動參與者,我們主要是被自己內在的東西所決定的,而不是被外在的所謂命運給強加的。

並且,盡管它有相當的穩定性,但也是可以改變的,這就是我準備寫的心靈成長的第六個定律——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命運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是我們自身的一個組成部分,命運是我們如何運用洞悉力和愛的規律對事件作出反應。

——德國哲學家席勒

“我覺得你的理論有種‘循環論’的味道,我們不論怎樣都不能擺脫重複童年的命運嗎?”

一個讀者在我的博客(blog.sina.com.cn/wuzii)上留言說。

這種觀點並不特殊,很多讀者,包括我一些朋友,也對我說過類似感覺,他們喜歡我文章中細致的心理分析,覺得這些分析好像令他們的心更透徹,但同時卻覺得其中的理論是一種宿命論,令人無助。

假若隻看分析,我的文章的確像“循環論”,但這不是邏輯上的循環論,而是命運上的循環,也即輪回。這種“循環論”在《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中有很明確的展現。

《定律三:關係勝於一切》寫道,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即心理學所說的人格,所謂人格,是一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模式,它在6歲時定型。

在《定律四:多一隻心靈之眼,看破關係的迷霧》中則寫道,這個內在關係模式在童年定型後,以後的人生就是不斷地將這個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我們外部的人際關係的過程。

《定律五:幸與不幸,是你主動實現的》則顯示,很多人的不幸看似是別人造成的,其實是他們自己主動參與的,苦難的童年讓他們有了一個消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我注定會受苦。有了這個預言,他們會在潛意識力量的牽引下,不自覺地去實現它。

因此,我常說,童年受過的苦,長大了還要再受一次。

並且,隻受一次還是理想狀況,更可能的情形是,我們一生都在不斷地重複同一種苦難,也即不斷地陷入被同一個心理模式所左右的輪回。

看上去,這種輪回令人悲觀。

然而,這種輪回中,已經有了一個可以樂觀的基礎——所謂的命運,起碼有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不在別處,就在你心中,就是你的內在關係模式。

由此,如果你改變了你的內在關係模式,也就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你的命運。

這就是我要寫的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中的最後一個定律——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我們習慣在別處尋找答案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然而,似乎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你不僅渴望,還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要麼是所托非人,要麼是外來力量出其不意地摧毀了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