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國君的聲音雖然平靜,但滿朝文武,誰都知道皇帝內心的憤怒。文武百官,噤若寒蟬。
\t許久,文臣之中的首腦,水楚國的丞相王文召上前一步,托著手中的白玉真圭,向國君再拜之後,開口說道:“回稟皇上,如今,國庫空虛,我水楚國已經經不起幾次戰事了,故老臣認為,我們應該持續以往的政策,對襄城的叛軍暴民,應以招撫為主,圍剿為輔,恩威並施,如此,方可保證襄城無礙。”
\t“王愛卿所言,倒也有幾分道理。”國君高坐在九龍漆金椅上,俯視著下方,“還有別的意見嗎?大家都直抒己見,不要有所隱瞞。”
\t“啟奏皇上,臣以為,襄城叛亂,我們應立足於戰,以雷霆萬鈞之勢,蕩平賊寇,徹底解決襄城的戰事。”武將之中的首腦,水楚國的大將軍項子嶽大步向前,再拜之後,高聲說道。
\t“稟皇上。”又一位大臣站了出來,“襄城位於我水楚國東南部,乃是四省交界之地。襄城那個地方,往西六十餘裏,是連綿的群山,群山之中,道路崎嶇。
\t那些山賊們隻要進了山,就猶如一條小魚遊進了大海,想要捕捉,就極為困難了。每當朝廷派兵圍剿,那些山賊就躲進大山裏,當大軍撤走,他們又會出山,繼續襲擾附近的村民。
\t最近五十年來,我們組織過大的圍剿八次,小的清剿十二次,另外每年都會招撫一部分人。然而,每一次圍剿,過不了多久,那些山賊又會死灰複燃,招撫花費甚少,然而,起到的作用,卻和圍剿相去不遠。
\t所以,臣認為,這一次,我們應當派兵收複那些縣城,將那些山賊趕入大山之中,之後,延續以往的策略,定能使襄城的局勢安定下來。”
\t“諸位?郝愛卿的意見,大家有什麼看法?”
\t“啟奏皇上。郝大人所言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卻不能根除禍患。長年累月的對那些山賊進行招撫,那些山賊,非但沒有感覺到皇恩浩蕩,反而認為這是理所應當。
\t每年招撫,朝廷都會給那些山賊賞賜,給他們發放農具、稻種、耕牛,讓他們的頭領出來做官。然而,這些山賊,不知道感恩,他們遊手好閑,不用心從事生產,當他們沒錢花了,就再次由平民百姓轉變為山匪。
\t招撫行為,就像是揚湯止沸,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多年下來,反而助長了那些山賊的囂張氣焰。
\t所以,臣認為,我們應該吸取以往的教訓,應當立足於戰,釜底抽薪,一勞永逸的解決襄城問題。”皇上再次詢問眾人,這時候一個張姓大臣站出來發表看法。
\t“稟皇上,臣有話要說。”張姓大臣剛說完,又一個大臣站了出來。
\t“劉愛卿,請講。”
\t“謝皇上。”劉姓大臣上前幾步,與張姓大臣針鋒相對,“如今,我水楚國國庫空虛,實在不宜再動刀兵。然而,如果能一勞永逸的解決襄城問題,派兵圍剿仍舊是一件利大於弊的事情。從長遠來看,這對穩定我水楚國的局勢,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t然而,正如郝大人所言,山匪遇到我水楚國大軍就躲入連綿群山之中,大軍撤走,山匪複又做亂,擾亂一方鄉裏。
\t敢問張大人有何良策可以釜底抽薪,徹底剿滅山匪,一勞永逸的解決襄城問題?”
\t“我,我。”張姓大臣一時語塞,“老臣愚鈍,但上聖明見萬裏,以上聖的大智大勇、大仁大義,必定會想出一個萬全之策來解決襄城問題。老臣雖然愚鈍,但老臣願意聽從上聖旨意,為我水楚國奔走,為上聖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