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問題是“小事”嗎?的確,比起一些違法亂紀的事,它是比較小的事。但從這種“小事”裏,往往可以窺見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反映他的品德和文化修養的高低。通常,不講禮貌的人除了缺少習慣培養的原因外,往往在思想意識上有些毛病,或者自私、狹隘,或者驕傲自大;而講禮貌的人則多是關心集體、尊重他人的人。出於這種關心和尊重,講禮貌的人不論對方是強者或弱者,領導或群眾,好朋友或陌生人,有求於人或無求於人,在公共場合或無人監督的環境,都是一樣的。而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具有質樸、謙遜、真誠、平等待人這些優秀品質。在這方麵,周總理是一個好榜樣。總理待人接物,總是謙虛恭敬,彬彬有禮。他去理發時,服務員考慮總理工作忙,請他先理,總理總是堅守製度,按次序理發。理完發,從不忘說聲“謝謝”。在招待外賓的宴會上,不管對方國家大小、身份高低,都平等相待。“於細微處見精神。”總理身居高位不特殊,處處以禮待人,不正是他作為一個偉大的人的高尚品德的一個方麵嗎?
為了培養講禮貌的行為和習慣,最要緊的是在實踐上下工夫,就是要見諸行動,從點滴做起,即在日常生活的言語、動作上表現出自己的謙虛和對別人的尊敬。講禮貌要養成習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稱呼、談話、見麵、辭別等方麵,都有文明和粗野之分。因此,對每個人來說,應該事事處處檢點自己的言行,才能逐步提高講究禮貌的自覺性,最終養成良好的習慣。當前,我們特別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麵注意講禮貌。
對人稱呼要講禮貌。有禮貌的稱呼應該是具體、親切的。如,對老年人稱呼“老大爺”、“老大娘”;對兒童稱呼“小朋友”,人們相互之間通稱為“同誌”、“先生”、“小姐”等等。具體、親切的稱呼給人一種舒暢、大方的感覺。
言談舉止要講禮貌。在請求別人的幫助時,要用商量的口氣;接受別人幫助後要道謝;對別人的致謝要表示“沒什麼”“不客氣”。在進入別人住所前,要輕輕叩門,得到允許後方能進去。在損傷別人自尊心時,要誠懇地賠禮道歉;對別人賠禮道歉的心情要體諒;在別人遭到不幸時,要寄予同情;對別人的同情要回謝。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要講究公共場所中的禮貌。公共場所是人群眾多的地方,一言一行都涉及到他人的利害。因此,在公共場所中的禮貌,是以不影響他人言行為準則的。這就要求每一個人,一事當前,他人第一。比如,在妨礙他人行走時,應該主動謙讓;被謙讓者要表示謝意。
同樣,與人初次見麵,我們的言談舉止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注重禮節非常重要。隻有對這些禮節了如指掌、運用自如,才能使你剛結識的朋友不感到拘束。
介紹用語不當會失禮,而不給人做介紹則是最不禮貌的事。絕對不能用命令的語氣做介紹。在社交場合,當你想結識某個人而又無第三者介紹時,不能徑直走上前去說:“你叫什麼名字?”這會使人感到突然,也不禮貌。應該首先介紹自己,如果對方不做自我介紹,就應該過一會兒向第三者打聽。
如果帶著自己的朋友去參加宴會,而在場的其他人都不認識他時,請記住,要盡可能把他介紹給大家,但切不可帶著他滿屋子亂轉。在來賓較多的正式場合,不必把你的朋友介紹給在場的所有人,但應把他介紹給周圍的一些人,以便他能和他們交談。
介紹時應先稱呼在座的某人的名字,這比先叫你朋友的名字效果更好,因為他剛到,自然很注意聽你說話;而正在與別人交談的人必然要在聽到有人叫他時才會發現新來的客人。
在朋友家裏或在其他社交活動中,當女主人或共同的朋友不在身邊,而兩位互不相識的人見麵時,他們就應互做自我介紹。這種介紹很簡單,隻需說出自己的名字和身份。
婦女之間互做自我介紹同男人一樣,可直接說出自己的名字:“瑪麗·裏夫斯。”而年齡較大的婦女向年齡較小的婦女做自我介紹時要說“我是裏夫斯夫人”,這樣,年少者方能照此稱呼。
在正式場合被介紹給他人以後,公認的傳統問候語是“你好!”但是,除了在極為重視傳統禮儀的正式場合以外,可以用非正式的問候語,如“見到您很高興”等。向年長者或有名望的人問候時,應加上他的姓名以示尊敬,另外,重複新朋友的名字也有助於記憶。
如果介紹時沒能聽清對方的名字,可以請他再說一遍。應說得愉快而隨便,你可以根據自己願意表達的熱情程度去確定自己的語調;可以隻點點頭,也可以說“見到您很高興”。如果對方是位久聞大名而你又願意結識的人,你自然會說:“哦,見到您我真高興。”
男人之間彼此相識後通常要握手,即使從房間這頭走到那頭也要握;婦女們握不握手兩可,男女青年被介紹給長者則都要握握手。
男人被介紹給婦女時,女的一般隻微笑著說:“你好。”嚴格地講,握不握手就由女士來定了。但是,如果男子已伸出手來,女士也應把手伸出來。沒有什麼比無視對方發自內心的友誼更加無禮的了。從道理上講,你作為男子,在接受別人的介紹後,應首先伸出手來。實際上,常常是雙方同時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