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棋逢對手(2)(2 / 2)

大賀默咄也不生氣,向蕭曇觀一笑,道:“夷裏堇,諸位前輩,晚輩是冥教的三才英雄,管著東北方向的商路,關於劣質糧食的事情,今日我就和大家說明白。”

南朝曆代皇帝,都想肅清北方邊患,換句話說,就是武力征服整個契丹。但大漠廣大,長途行軍,成本極高,而且進入大漠,水土不服,戰鬥力銳減,一旦失敗,會動搖國家根基,怎麼看都是一個不劃算的事情。

然而三十年前,當時的右樞密使張瓴上過一個著名的折子,就是《北地政務弭平事略》。他直接指出,北地契丹,長於格鬥,短於政務,而漢人,短於搏鬥,長於政務,用兵北伐,是以短搏長,不如用政略博弈,這就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

他做過調查,曆數匈奴、柔然、突厥、回紇之南下,草長馬肥時僅占兩成,其餘的,皆為連年寒冷,草消馬瘦之時。換句話說,北虜南犯,最主要原因,是因為生存。換句話說,北方的部族,需要通過搶掠,維持生計,否則就會餓死。

而中原王朝為了對抗這種搶掠,選擇修築長城,通過長城,讓北方部族搶掠成本大大增加,並在長城兩側屯墾,以降低自身的糧草運輸成本。而中原王朝第一次被北方部族打敗,就是兩晉,因為匈奴人已經大量地滲入晉陝,成為了中原王朝的雇傭兵,長城防線名存實亡,才導致最終的五胡亂華。而擁有完整長城防線的兩漢北魏和隋唐,都沒有這樣的悲劇。

所以,西起玉門,東到幽州,完美的長城防線,是擊敗北方部族的第一步。因為這樣就算不贏,也不會輸得太難看。

但是,這隻能保證不輸,若要贏,需要第二步。他翻閱了曆代大量關於北地貿易的記錄,發現一個問題,中原發往北方的貨物,如鹽、茶、鐵都是北方的必需品,而北方發往南方的貨物,都是非必需品,這造成了南朝的貿易優勢。

根據這個,張瓴定了個計策,就是如果北方草長馬肥,衣食無憂,那就調高必需品價格,吸納北方財富,而一旦荒年,北方需要通過畜牧,甚至金銀換糧食,那麼嚴格限製糧食出口,換句話說,叫做給一部分人糧食,給人一部分糧食。

給一部分人糧食,意思就是給確實不耐天災,有歸順之意的部族足夠的糧食,比如說金剛部族,而這些人拿了糧食,就成為了南朝的傀儡和打手,類似於漢朝的南匈奴。

而給人一部分糧食,是說對於那些不想歸順的,意圖劫掠的死硬派,貿易依舊不停,但是,糧食越來越少,質量越來越差,價格越來越貴,這樣,這樣死硬派就會喪失戰鬥力。如果他們鋌而走險,意圖南下,那麼將麵對完美的長城防線。本來這些部族就人困馬乏,怎麼還能有力量翻越長城呢?

總結下來,不過長城、貿易、分化三點。長城斷絕了北方部族南下的念頭,貿易盜取了北方部族的財力,分化則造成了北方部族的不合,而沒有了糧食,就沒有力量去翻越長城,翻越不了長城,就會有更多的人歸附南朝,而更多人歸附南朝,更削弱了北方部族的力量,北方力量分散,就更沒法翻越長城……

而這個時候,南朝聯合已經歸順的契丹部族一同出擊,那就成了竇憲北伐,所向披靡,漠北無王廷了。

所以最後張瓴得出結論,叫磨刀不誤砍柴工,好飯不怕晚,不求一戰之快,隻求萬世之功。非治大國若烹小鮮,打大仗,亦如烹小鮮!

這個戰略,深深影響了南朝曆代帝王,所以前一陣,草長馬肥,南朝依舊維持貿易,笑臉相迎,可這幾天天氣轉冷,南朝立馬關閉大量榷場,減少糧食出口,並且大力扶植金剛部族,對最有戰鬥精神的鐵鏡部族圍剿。

而我賣劣質糧食,也隻是大戰略中的一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