岍苡聽著他的話,想起了不少往事。幼時,她所習的四書五經不比南陵閨中女子少,父王阿哥待她從不苛求,她的太傅卻十分苛刻。
南陵所有習俗她都要爛熟於心,端午祭奠屈原,重陽登高望遠,中秋眾親團圓……便是南陵美食,她也要銘記於心。
唯有這七夕乞巧,她隻知這麼一個節日,她總記得幼年拿著書籍去問太傅時,太傅半點都不做解釋。
昔年苗疆的七月初七,太傅總會在九嶷山點一盞孔明燈,她永遠都記得當時太傅望著那孔明燈的神情,神色悵惘又痛苦,自那以後,她再不曾提過七夕。
今日,她身處佳節,身在南國,乞巧之源,她也想知道。
“阿頊可以和我說說這乞巧佳節麼?”
“七夕乞巧,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涼雜記》曾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之記載,唐王建有詩雲‘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宋之後,七夕乞巧便開始隆重。”
“《醉翁談錄》有記‘七夕,潘樓前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得複出,至夜方散。’這便是史載七夕。”
呃……這番說辭太過晦澀,幼年太傅也當她不解話辭,都是一點點解釋與她聽的。
即墨頊見她無甚反應,大抵知道她沒有聽懂,複又說道:“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而算盤每列珠數為七,浪漫且嚴謹,‘七’與‘妻’同音,七夕便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他至始至終都沒有說及那個故事,但看著岍苡的眉眼,他張了張口,終究還是同她說了牛郎織女的典故。
往傳七夕都是細雨蒙蒙,鮮少能見到晴空,而今,竟然未曾下雨。
而一抬頭便能看見滿天繁星,即墨頊指著群星閃爍的天空,告訴她,那條銀帶便是天河。而牛郎織女也幻化成牽牛織女星。
“他們的愛情感動喜鵲,千萬隻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他們走上鵲橋相會。天河悠悠,年複一年,王母拗不過真情,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每年這一天夜晚,坐看牛郎織女星,便成為民間習俗。相傳,這夜,人們抬頭可以看見他們銀河相會,瓜果架下可以聽到他們私語。”
岍苡眼眸大放異光,好奇道:“真的能聽到嗎?”
即墨頊嗔笑,“癡子!”
岍苡撇撇嘴,沒有在意他的嗔怪。
即墨頊未將姑娘在乞巧節乞求心靈聰慧,雙手靈巧,和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的心願告訴她。
當年他還是稚子孩童時,也曾有這麼一個小女孩懵懂的問他,何為乞巧?他當年未曾告訴她那些晦澀難懂的詩句。
而是將這個淒美動人的愛情說於她聽,而今多年後,他又以這樣的方式將乞巧說給岍苡聽,隻是換了人,心境卻大不相同。
唯一相似的便是她們聽故事時的反應。幾乎,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