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寧朝(1 / 2)

到了後頭大寧朝強敵四起,更是步步緊逼,至延武初年如今的皇帝燕瞻上位時,遼皇耶律也正是殺父弑兄上位之時,為立威服眾領了二十萬人馬入侵寧境,恨隻恨沿途官兵不肯堪為敵,一月之間燕雲十六州便盡送遼人之手,遼人兵馬一度殺至開封城下,皇帝燕瞻不敢禦敵卻是趁夜逃走,扔下了後宮妻兒與生母張太後,皇後崔氏與那開封府中數十萬的兵民。

也虧得是他如此,倒是激的城中百姓官兵上下一心,張太後年邁體弱卻是親自披甲上城,由崔皇後隨在左右,領著宮中一幹王子嬪妃,太監、宮女們,剪短羅裙,撕去廣袖,布巾裹發與城中百姓共禦外敵.

這廂大寧兵民在那開封城外與遼敵是激戰八天八夜,幾度讓遼人攻破城門卻又拚死奪回,最後實不敵遼人凶猛被攻入城中,便與敵在城中巷戰不休,城中百姓官民死傷殆盡,整個開封城中可謂是屍堆如山,血流漂棹,幸得八方勤王之師火速趕來終是將那入侵的遼人打得落荒而逃,張太後也因著胸前中箭不治而亡,而一幹王子公主也是壯烈殉國,卻是隻單單留下一根獨苗。

東京大定之後,崔皇後幾次三番要迎聖駕回京,隻要聖駕回京,才能穩心北方民心,更好重振聲勢奪回漢家土地。

恨隻恨那皇帝燕瞻竟是懦弱怯敵,再不敢回轉東京開封卻是在那南麵選臨安為上京立為國都再不願回轉。

崔皇後得知消息在宮中大哭,之後披頭散發上得城來,先是朝南麵三拜九叩,之後卻是起身手指南麵大罵昏君懦弱無能,有愧祖宗社稷,自己身為人妻不能盡勸諫之責,上愧對列祖列宗與死去的張太後,下對不起黎民百姓,實在有虧德行願以身死諫,求得丈夫幡然悔悟……

言罷從那城頭上一躍而下,落在那城外硬地之上立時腦漿迸裂,魂歸地府。

歎隻歎那燕瞻鐵石心腸,聞聽自己妻子死訊卻是怒罵連聲,

“賤婦害我!如此豈不是要讓我在天下人麵前失盡顏麵!”

卻是下旨草草收斂了崔皇後遺體,一口薄棺拉入皇陵之中,也不知埋在了那一個所在。

皇帝尚且如此,更不必說那命如草芥的百姓,那遼人對待漢人便如牲口牛馬一般,抓到了就充做兩腳的畜生,家產田地盡數收去,百姓無奈隻得四散奔逃,穆氏夫婦便是戰事起時由大同府逃至了太原府,隻是官府不許他們這些流民入城,隻得在周邊鎮村處落下腳來。

幸得好穆大還有一手木匠手藝,此時節雖說戰亂不斷,但百姓們總要過日子的,這家裏的東西雖說不能置辦新的,但總還有要修修補補的。

穆大每日裏到太原城中尋些活計做,拿回來銅板、米糧雖說吃不太飽,但也能養活妻女,又有楊三娘子也是個勤快能吃苦的,每日裏在附近尋些零活做工,就近照看著孩子,夫婦二人養著傻女兒,逃難的路上又生了老二,一家四口小日子過得倒比左右鄰裏還寬鬆一些。

隻是,這世人都如此,雖說都是些家無恒產的,但見著旁人比自家好一些便要眼紅起來,那些個婦人剛開始都妒忌楊三娘子嫁了個老實有手藝的男人,見帶著個傻女都暗中笑了許久,假惺惺過來勸,卻莫不是在暗底裏捅人傷口,隻是楊三娘子經了那道士一場,心裏認定自家這女兒丟不得,聞言隻是搖頭道,

“管她傻的呆的,都是我自家肚子裏的一團血肉下來的,那能扔了喂豺狼之口,總是要養著她的……”

旁人應道,

“她傻得這般樣兒,怕是白給人當婆娘也無人要,你養著她便是一輩子,以後娘老子沒了,她還不是一個死字,難道還要拖累兄弟姊妹不成?”

那楊三娘子聽了終是忍不住大怒,轉身撈了東西沒頭沒腦便往人頭臉打去,

“我女兒是傻得又如何,礙著你們事兒了,倒來這處搬弄口舌,讓人舍了親生骨肉,髒心爛肺的東西,也不怕老天爺收了你!”

這廂將人打了出去,旁人再不敢來勸卻是背地裏暗笑,眼瞅著楊三娘子後頭又接著生了二個女兒,終是生了一個兒子,因著好不易盼來的男丁,取了個名字叫做寶生。

至於前頭四個丫頭,因著老大生來不同倒是取了個紅字,後頭三個隻是排了序二丫、三丫、四丫的叫著。

虧得穆大有手藝在身,楊三娘子也是個能持家的,一對年青的夫婦帶著五個兒女,雖說時局動蕩些,隻要努力做活倒也是能混個半飽的。

眼看著這紅妞兒到了六歲上,夫婦二人也是記得那瘋道士的話,這一日卻是將家裏的幾個小的托給了鄰居,借了一駕牛車過來,穆大帶著楊三娘子同自己那傻女兒去往那南山太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