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兩個女人之間的艱難抉擇(1 / 3)

張學良和趙一荻先是在陽明山教堂讀《聖經》,後來在宋美齡的安排下,開始到台北士林官邸最大的士林凱歌教堂裏上課。那是蔣介石、宋美齡做禮拜的教堂,他們是篤誠的基督教徒,每到禮拜天下午,無論天氣好壞身體是否給力,宋美齡都要和蔣介石到士林的凱歌教堂,請周聯華牧師為他們講經布道。到士林凱歌教堂上課的都是國民黨的上層人物,一般人是進不去的。

對於基督教,張學良二十多年前有過一點接觸。當年被囚禁在南京孔祥熙公館的時候,勵誌社總幹事黃仁霖去看望他,黃仁霖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送給張學良的禮物是一本《聖經》,對於他送來的這本厚厚的大書,張學良隻是隨便翻了翻,根本沒認真看下去。那時候,他不知道自己的後半生都要在嚴密的幽禁中度過,不知道自己還要承受多大的磨難,以為頂多關上三年五載,等蔣介石氣消了,也就把自己放出去了。

哪知道一關就是一輩子,不但關了自己的一輩子,還搭上了趙一荻的一輩子。

事實上,張學良如果那個時候皈依基督教,也不是時機,做禮拜需要去教堂,他和陪伴他的女人去哪裏找做禮拜的教堂?

到了台北,有了“總統夫人”宋美齡的關照,一切就大不一樣了。宋美齡對張學良和趙一荻承受的苦難除了同情、憐憫,還有內疚,這一切都是她的男人一手造成的。她無法說服蔣介石,隻能暗中幫助他們,關照他們,牽引張學良和趙一荻步入基督教聖殿。宋美齡是個很有魄力的女人,善於把一些強勢男人改造成基督徒,比如她還沒結婚就把丈夫蔣介石發展成了基督教徒,現在發展落寞中的張學良和趙一荻對她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樣做,一則是為了替他們尋找精神上的寄托,在信仰方麵給他們更多的慰藉和溫情,另外也為他們提供一個和外界交流的機會,每周出來做一次禮拜,並介紹董顯光、曾約農、周聯華幫助他們學習英文、《聖經》,研究神學,這樣一來,張學良和趙一荻苦寂無聊的生活頓時變得充實起來。他們每周三被允許到台北的士林凱歌教堂做禮拜。

蔣經國和老爸蔣介石不一樣,他對張學良還是很講感情的,他派自己的副官羅啟陪伴張學良到山下去做禮拜,聽主教周聯華牧師講道。那時候張學良已經年逾六十,趙一荻也五十掛零了,讓他們從頭開始進入正規的神學學習研究領域,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有一些英文基礎,但都是一些皮毛,讀英文版的《聖經》就不那麼順暢了,必須惡補英文,即使這樣,還要不斷翻詞典才能勉強讀下去。這兩個特殊學生非常用功,他們申請的是美國南浸信會的神學函授課程,寄來的功課先由周聯華譯成中文,錄在錄音帶上,讓他們拿回去聽,然後用中文答題,周聯華譯成英文再寄回神學院。

張學良和趙一荻到士林凱歌教堂做禮拜、研習《聖經》的事一開始還是小範圍的秘密,後來就變成了公開的秘密。士林凱歌教堂雖然是蔣介石和宋美齡的私人教堂,國民黨的許多上層人物也到裏麵做禮拜,難免會遇上張學良和趙一荻,先是以飯後八卦小道消息的方式傳到外麵,傳的人多了,大家就認為不是小道消息了。小道消息有時候很準,比正規渠道的消息還真實。

消息漂洋過海,也傳到北京。不過,傳到周恩來耳朵裏的不是小道消息,是有人提供的確切消息。

周恩來一直在關注著張學良,很多年沒有他的消息了,即使後來有了一些消息,也沒有接近他的機會。他想利用張學良每周到士林凱歌教堂做禮拜這個時機給他送封密信,鼓舞張學良在艱難環境中的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