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在紅塵之中,我們或喜或憂,或怨或怒,七情六欲無時無刻不侵占著我們的思想。才華橫溢的人難免自高自大,得不到認同的人又容易自怨自艾,太多的情緒,太多的思維碎片侵擾著我們,讓我們難以冷靜地聽一聽蟬鳴的聲音,難以安下心來,看一場雲起雲落。於是有人求助佛禪,步上取經問心的道路。去寺廟裏聽鍾聽課,讓禪理來安撫內心的焦躁。殊不知,外界的安撫永遠都是無用,真正的寧靜,隻取決於你的一片冰心。
若你見得到真佛,你會發現,佛不在他處,隻在你的心中。佛始終在那裏,安靜,耐心地等待著你尋找到他,然後會心一笑,從此閑看花開花落。尋佛的過程或許是辛苦的,或許是快樂的,或許是輕而易舉,也或許是一生都難以達成。
兩千年前,曾經有一位天生帶著佛緣的詩人,他字裏帶佛,命裏參禪,所以他從一開始,就見到了心中的真意,從一開始,在亂世紅塵之中,他就能保持一份本心的安謐。他年少時便才華橫溢,受人器重,比起同齡人,他總是多了許多幸運和天分,所以在範進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飲恨趕考時,他就已經得到了令人欽羨的功名。
說起盛唐,有人想到的是萬人迷一樣的浪漫肆意的李白,有人想到的是當時開放的社會風氣,有人想到公孫大娘的傾世一舞,有人想到的是遠出尋經的唐玄奘;而說起盛唐時期的詩歌,人們總是更容易提起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會提起詩佛王維的卻不多。也許這是因為,一個以禪為名的人,在那樣華麗的時代中,本就是格格不入的吧。
品讀王維是一個十分愉悅的過程。他的字裏行間總是帶著些禪意,帶著些會讓人放空的境界,這禪意又並非空洞的,與讀禪時空無的感受不同,王維的詩是在一個詩情畫意的世界裏為你講禪。雖說佛家講究色即是空,但色彩斑斕的世界畢竟是為人喜愛的,誰會去安心欣賞一張白紙呢?所以哪怕色與空無甚差別,我們還是喜歡活在色相紅塵之中了。
於是在空山新雨後,我們嗅著泥土的芬芳,望著一如兩千年前的月色,品著杯中香醇的清酒,思緒順酒香,借著月光扶搖直上,在恍惚茫茫間回到兩千年前,看到那熙熙攘攘繁華熱鬧的長安,然後找到了那個格格不入的詩人。他就是那個與佛教中的維摩詰同名的人,那個即使身在仕途卻心在田園的人,那個真正做到了大隱於朝的人。
他就是那個叫王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