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想說大便情況,不過好在想起女兒一向喜潔,又是個小姑娘,對她說這話似乎不妥,及時地閉了嘴。
夏衿點了點頭。
泄瀉,其實就是現代所說的慢性腹瀉。慢性腹瀉是臨床上很是常見卻極難治療的病症。西醫多認為是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但長期服用抗生素,效果並不理想。而中醫治療,也是療效參半。之所以如此難治,全是因其引起腹瀉的病因複雜。現代尤是如此,想必在這古代,這個病就更難治了。
“他是熱實之症,還是虛實夾雜?”她問道。
這一問讓夏正謙吃了一驚。
他盯著夏衿,問道:“你怎麼知道這些?你怎麼認為腹瀉會是熱實之症,而不是虛寒之症呢?”
要知道,當時的郎中們一股腦地以虛或寒來判定,覺得必是受了寒,才會腹瀉;而腹瀉時間長,就必須進補。於是給病人開大量的補益澀腸的藥,結果並不一定有效。
慢性腹瀉或因虛寒而起,或熱實而起,是夏正謙從多年從醫的案例裏總結出來的經驗,可謂是他的絕招,從不外傳,便是仁和堂別的郎中都不知曉。他還想著等以後老了,再傳給夏祁或刑慶生。卻不想,今日竟然被隻識得幾個字一直養在深閨裏的年幼女兒一言道破,這怎不叫他吃驚?
“《素問》裏不是說了嗎?‘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諸嘔吐酸,暴注下迫,比屬於熱’,‘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髒,入五髒則瞋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雖說張仲景的《傷寒論》對這個問題闡述得比較係統,但夏衿在原身的記憶裏隻找到了《素問》,她怕穿幫,便隻將《素問》裏關於腹瀉的句子念了出來。至於這些句子能不能解釋她為何知道虛實寒熱之辯證,那就不是她要考慮的事了——她現在的身份,還是一個隻有一點醫藥書本知識的菜鳥嘛,出點差錯是正常的,要求不能太高是不是?
可她高估了這個年代的教育水平,夏正謙聽得她的話,臉上吃驚的表情一點也不比剛才少:“剛才這些,是你自己總結出來的?你完全理解了它的意思?”
要知道,《素問》這本藥書雖然涉及到泄瀉這個病症,但並沒有係統的闡述,所有有關的言論隻散落於典籍的各個篇章裏。夏衿剛才所念的這些,聽起來不過寥寥數語,但卻涉及到《素問》裏《陰陽應象大論篇》、《至真要大論篇》、《太陰陽明論篇》等篇章。這就需要把整本《素問》理解透徹,再融彙貫通,加以總結,才能做得到的。
夏家的子孫,從七歲識字起,就開始要求背誦醫藥典籍,打下醫藥基礎,以便於長大後科舉不成,轉行學醫。但他們也隻限於背誦,要說融彙貫通,還是長大後轉行到醫館學醫時,經過醫術高明的郎中點拔教導,才能做到的事。
可如今夏衿小小年紀,不過在家中女學上過幾年學,識得幾個字,讀過兩本類似於《女誡》之類的書;而且因為偷偷摸摸,藥書能呆在她手上的時間並不長,還沒人指點。在這樣的條件下,她還能把藥書理解成這樣,不能不說是個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