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愛國情懷(3 / 3)

“望斷平時翠舉過,空聞子夜鬼悲歌。”曾經乘坐金輿與皇帝一同出來遊玩的美麗宮人再也沒有來過,隻有玉苑中的水,依舊在寂靜中流進玉殿旁邊的禦溝。人世間的繁華畢竟是一場過眼雲煙,安能要求永恒?

眺望殘敗的曲江城,李商隱想起了很多人。他想起站在月光下抬頭仰望的父親,他想起了書堂裏教他執筆習文的堂叔,他想起了在床榻上咳血的表叔,還有一臉滄桑倦感的令狐楚。這些都是他最尊敬的人,都是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自小李商隱便在堂叔,令狐楚的教導下成長,或多或少受到了他們愛國情懷熏陶,當然現在的他才真正體會到了一代愛國人的無奈。他何嚐不是一樣地憂心天下蒼生,可是仕途無望,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切發生,又無能為力。

有人說,最痛苦的事不是生離死別,而是我們原本可以扭轉局麵的事,卻眼睜睜地看著他向相反的方麵發展。麵對著唐王朝的衰落,麵對著自己多舛的命運,李商隱身上散出的盡是悲涼的味道。

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得意時莫忘形,失意時莫惆悵,可惆悵對於李商隱揮之不去。因那世事更迭,時代變遷,荒涼代替了一世繁華,寂靜覆蓋了往日的喧囂。它就這樣每況愈下,在覆滅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致消亡。舊時皇室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是最好的詮釋。

“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此時此刻李商隱已經耐不住他那顆躁動的心了,觸景傷情,他陷入了深深的憂國憂民的思緒之中難以自拔。愛國情懷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受到了許多愛國人士的推崇與傳承。

當呼出“死憶華亭聞咬鶴,老憂王室泣銅駝”感性的人總是比別人更敏感,此時的李商隱表麵很平靜而他的內心早已翻江倒海,無盡的迷霧遮住了他眼,他看不到一絲光明,沒有人能為他撥開眼前的障礙。“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他來尋找光明,”這是對磨難的不屈從,不服輸,是一種對理想的渴求。此時的李商隱麵對國破家亡,很想站出來反抗現實,自己一路走來,經曆了大風大浪不計其數,可現在的自己不甘心又能怎樣?

怎麼會變成這樣?李商隱不解地歎息著。不隻他發出如此感慨,很多和他一樣心係國運的人都有一樣的疑問。

萬事萬物都處於永恒的運動之中,萬事萬物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而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最終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一個朝代如此,一個國家亦如此。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具體情況,預測事物未來發展方向,提前做好準備,改進行事的策略,爭取事物向好的,利己利人的方向發展。曆史上的許多朝代本可以不破滅或者說本可以延續很長一段時間的,隻因統治者沒能端正自己的態度,扛起自己肩上的責任,最終引導國家走向滅亡。

帝王就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一句話可讓人生,不高興的言論也讓人瞬間失去生命。一舉一動都牽著國家的命脈,興衰存亡不過是在帝王的一念之間。卑微的貧苦百姓,隻能在戰爭的迫使下輾轉一處又一處,隻能尋找歸隱順從的地方,無情的鐵騎踏過辛苦籌建的家園,掩麵歎息,卻也無能為力,隻得默默地接受,默默地祈禱。

李商隱佇立在曲江前,沉緩地寫下了一首詩:“望斷平時翠舉過,空聞子夜鬼悲歌。金輿不返傾城色,玉殿猶分下苑波。死憶華亭聞咬鶴,老憂王室泣銅駝,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

他感覺到,朝代更迭似乎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中華民族從曆史的源頭悠悠走來,到今天已經走過了幾千年的歲月,經曆了無數的戰亂,世事變遷。而當時的李商隱卻不得不痛苦地麵對山河破碎的現實,麵對他沒能在國家生死存完之際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的遺憾。

思緒在空曠的曲江上空飄蕩著,那一抹憂愁點綴了曲江寂靜的夜空。

4. 一夕南風一葉危

一夕南風一葉危,荊雲回望夏雲時。人生豈得輕離別,天意何曾忌嶮巇.骨肉書題安絕徼,蕙蘭蹊徑失佳期。 洞庭湖闊蛟龍惡,卻羨楊朱泣路岐。

--《荊門西下》

飛蛾為了追求光明,不惜以生命為代價;鳳凰為了重生,不惜跳入火海;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那麼,一個生性高潔的人必是那些敢於為了夢想孤注一擲的人。李商隱的一生是勇士挑戰現實的真實寫照,他的每一次呐喊都是對命運發起了一次次的衝擊。

命運的路上,他孤身前行,滄桑的容顏將一生的無奈與坎坷宣泄得淋漓盡致。他拖起沉重的腳步,眼前迷茫一片,卻不知道能踏向何方,隻得一步步向前走著。他不敢停下腳步,害怕身邊了無聲息的靜默,一片片雪花灑在大地上發出吱吱的響聲。

要成為生活上的勇士就必須忍受孤獨,耐得住寂寞,縱使沒人為自己喝彩,哪怕明天的路不知通向何方我們也要為了心中的夢想勇敢地邁出腳步。自踏上仕途以來無論多少艱難險阻都不曾讓他退縮過,但這次他真的惶恐了,看著奄奄一息的大唐,手足無措的他站在杳無人煙的角落裏顫抖著,他的心被一股股寒氣侵蝕著。大唐王朝曾經多麼輝煌,多麼不可一世,沒人能想到今天的它江河日下,一去不複返,留下的隻有對繁榮的懷念和深深的遺憾。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活就是由一道道磨難和挫折交織而成的大網,路走的越多遇到的困惑與不解就愈多,有多少人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身陷其中找不到出口最終在沉默中悄悄滅亡。

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時刻,如果生活不如意,我們要時刻牢記風雨過後會有彩虹出現。李商隱經曆了無數曲折和不幸,幼年喪父的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擔負起了光耀門楣的責任,自強不息的心態使這位少年心中樹立的偉大而崇高的政治抱負。

磨難會使一個人變得成熟,經過曆練的心靈扛得住生活賜予的一切不幸。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碌碌無為無法取得卓越成就,隻因他們一路走得太平坦,缺少了坎坷。隨後的日子裏,李商隱一路求學,衝破了生活為他設置的重重阻礙,知識和閱曆漸漸豐富起來。昔日弱小的他,羽翼逐漸豐滿了。

早年悲慘的遭遇和磨難,在李商隱的心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百姓的疾苦令他感同身受,自然而然憂國憂民的情懷潛移默化地成為了他不可或缺的品性。作為一代文人,考取功名成了他報效國家,光耀門庭的唯一途徑。李商隱也確實這麼做了,他多麼渴望將來有一天自己也能金榜題名。然而天不遂人願,仕途的失意也注定了這位報國無門的才子隻得麵對著曆史無奈地歎息著,惆悵著。

李商隱的一生經曆了許多次重大的曆史事件,每一次變故都伴隨有戰爭的發生,曆年征戰致使大唐百姓民不聊生,天下蒼生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境地。

甘露之變的失敗教訓是慘痛的,不僅使皇帝備受欺淩,最終鬱鬱寡歡而死也給黎民百姓帶去了滅頂之災。宦官帶領神策軍追殺李訓和鄭注,一路搶劫騷擾,如同強盜一般。宦官所到之處百姓無一生還。

宦官攬權,攜天子以令諸侯之事曆史上並不少見,宦官是離皇上最親近的人,如若企圖造反讓人防不勝防,小人得誌或多或少與朝廷的官員之間爭權奪利有關係或是由於皇上親信小人所致。知人善用是一個賢明君王所必要的品性,正所謂親賢臣,遠小人國之幸也。一個國家要想繁榮昌盛,立於不敗之地,統治者的決策和德行在其中發揮著去足輕重的作用。

麵對這一切,李商隱心中像燃起大火,既憤怒又悲傷。他最痛恨官兵盜匪如同一家,殘害百姓;最不忍心聽到百姓無以為生,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可李商隱又無力改變這一切,他曾無數次地設想過,若自己執掌權力一定要把禍國殃民之徒繩之以法,把亂臣賊子統統鏟除。可身處現實中,他能做的僅僅是用詩歌寄托自己的愛國情懷,抒發一下心中的不滿。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看著自己的理想被現實打碎,自己一次次試圖在跌倒後爬起來可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冷若冰霜的現實埋沒了一切可能的改變。李商隱痛恨統治者的懦弱與昏庸,沒有管理好一個國家的能力,痛恨那些亂用權利的奸臣,他們魚肉百姓,禍國殃民。蒼白無力的詩詞雖然能宣泄心中的不快,卻也未能替代李商隱那一份憂國憂民的情懷。

茫然無助的李商隱就像在大海上獨自漂泊的一葉扁舟,沒有明確的方向,沒有港灣可以讓他棲息片刻,他隻能默默地前進著,時不時望向大海的深處,期待遇見同路人。

慘絕人寰的殺戮是對生命的大不敬,人人都有生的權利,生命都是平等的,沒有誰願意把生命貢獻給那些以塗炭生靈為樂的惡魔。可在那個有肉百姓的年代了,怎奈何布衣百姓有掌控自己命運的權利。李商隱的心痛惜無比,他迷惑了,也困倦了,他害怕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有無辜百姓死於無情的鐵騎之下,他為大唐王朝的明天將走向何方而深深地憂慮著。

李商隱痛恨統治者的懦弱不敢直麵邪惡勢力與之鬥爭。安史之亂空前浩劫,亂後朝廷腐敗無能,不敢拔除禍根,於是造成宦官亂政的局麵。他認為細節決定成敗,處理事情一定要抓住事物本質,想盡一切辦法徹底根除能導致事物死灰複燃的潛在因素,切記留下隱患,後患無窮。百姓疾苦,封建統治大抵如此,百姓所處全然“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狀態。李商隱的愛國情懷無處可灑,仕途失意的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百姓備受天災人禍的折磨,看著大唐王朝的輝煌一點點褪色,最後消失殆盡。他憂然地轉過身,不忍心再多看一眼大唐,光芒一點點暗淡,他隻想一個人靜靜地在雪地裏走著,走向那未知的前方。

終於他迎來了一展宏圖的機會,卻無奈天不遂人願李商隱在曆次應試中屢戰屢敗,他的激情正在漸漸地消退,最初的夢想或多或少變得有點遙遠。早年的悲慘經曆和一路的坎坷使他深深體會到芸芸眾生的磨難和不幸,看破了官場的鉤心鬥角,爾虞我詐,心中不免多了對百姓的憐憫和對腐敗的厭惡。

封建統治的王朝大抵如此,君王身邊有太多的誘惑,故帝王昏庸無能就屢見不鮮了。生於亂世普通人隻奢求自保,更多的人寧願隨波逐流。可以說,李商隱就是一朵誤入泥池的蓮花,在一片漆黑之中,潔白地綻放,在泥濘不堪中,斷了根須,也不能染黑一片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