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在縣政府會議室進行縣級部門評估。在項目官員簡要介紹本次評估的目的之後,分兩組進行評估:一組為參與過PME縣級單位的代表;另一組為縣上其他人員及兩鄉的項目人員;下午,赴瓦廟鎮,在鎮政府與鄉級項目人員座談;
3月21日上午,新光村新學校,與中片村民座談,分男女村民組進行;下午,老學校,與上片男女村民分組座談;
3月22日上午,在村口,與下片男女村民分組座談;下午,返回毛壩鎮,晚上與聯合鄉項目人員座談;
3月23日,赴幹沙村,在學校與男女村民分組座談,下午,到上院與村民繼續訪問;
3月24日上午,幹沙村口,與下片的男女村民分組座談,中午,與村基金管委會成員、互助組組長或組員座談,反饋評估中發現的問題,討論改進方案;下午,返回毛壩,一行人員評估幾日的活動,討論鄉上反饋內容;晚上與瓦廟鎮、聯合鄉項目人員反饋;
3月25日,新光村新學校,與新光基金管委會成員、中心組組長座談,反饋評估中出現的問題,討論改進方案;
3月26日,回紫陽縣,上午,一行人員座談,交流評估中的發現、經驗、不足和對策;下午,與縣級項目人員反饋評估結果,並對需要跟進的問題確定跟進方案;
3月27日,返回西安。
二、評估內容、框架及方法
為了保證評估的真實性、針對性和可比性,本次評估的內容主要以PME各相關群體確認的參與性指標作為依據。當然,在評估過程中隨著共同關注領域和新發現,我們也在討論後有所調整。尤其是到評估後期,評估又增加了討論解決問題的內容。
整個評估是依照如下一些問題的討論進行的:1、項目給社區帶來哪些變化?進一步圍繞PME目標及指標:①改善社區生產生活狀態;②改善社區生態環境;③建立環保發展基金及管理;④增加相關群體能力;⑤提高婦女地位。2、部門或個人在項目中做了什麼?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3、項目有哪些活動?參與了哪些活動?有哪些效果?在項目中的感受?4、項目執行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如何克服和解決的?5、還有哪些差距,努力的方向?6、項目設計與社區需求的適應性?7、還有哪些希望?8、還有什麼想說的?
各問題間顯然存在關聯,故提問時並非是按照以上的順序,而是協作者根據評估情景的需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關注領域、更宜於切人的環節與方式隨機處理。
本次評估的基本框架如下:
評估紫陽項目是從其效果和相關因素的評估進入的。一方麵,我們關注二年來的變化,以PME指標作為測量參照,對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進行跟蹤;另一方麵,通過討論經驗、問題與期望,發現項目設計與實際需求和結果間可能存在的差距。最終將兩者的內容/因素合並,發現項目中值得總結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以此為項目跟進提供思路。
本次評估仍然以參與性作為評估的指導原則,小組訪談是最多采用的方式。沒有采用問卷評估的方式是基於我們在基線調研時遇到的村民答題上的困難。評估點的選擇,是兩鄉的兩個項目村,各小組、居住各片均包括在內。紫陽建校項目未在本次評估中安排。
三、評估結果
經過與各相關群體的交流座談,我們對紫陽項目的狀況形成了基本的印象,現從以下幾方麵描述。
1.變化結果評估
此類獲得的評估結果主要體現各相關群體自我感受到的項目前後明顯的變化,其結果大都是通過自我聯想意識到、看到和體驗到的。
結果顯示,在這一類評估中,對改善社區生產生活狀況、改善生態環境,各相關群體有較強的認同,而在能力增長和婦女作用兩項上有一定的差距。社區基金管理目前隻成立了管理委員會,因還停留在發放實物貸款、前期環節上,故認識不太明確,同時也反映出這方麵存在的問題和欠缺。有一點值得注意,各相關群體的評估立足點都以社區為重心,關注的問題更多的是村民取向,顯現出體現參與的“平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