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的網絡傳播研究概況

不少學者將互聯網的起源追溯到1969年,但很長時間裏網絡隻在一個範圍有限的圈子裏成為少數技術精英相互聯係和合作的渠道。據Robert H.Zakon收集的資料,到1982年5月,連接到互聯網上的主機隻有235台。1982年,美國國防通信局(DCA)宣布采用TCP/IP協議作為電腦通信標準,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的科研人員將TCP/IP軟件集成到Unix係統中,使運行Unix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聯構成網絡,由此,因特網才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

早期因特網的濃厚官方背景使它隻在一個精選的有限範圍內發展,於是,一些被排除在政府網絡體製之外的電腦高手設法建立自己的係統,開始了一種更具民間色彩的網絡溝通。較早的一個線上電腦論壇是“使用者網絡”(Usenet),誕生於1979年,由3位大學生創辦,很快便成為一個大規模的電子交談係統。1983年,Tom.Jennings設計出可以在個人電腦上張貼布告欄的係統,這成為後來著名的原創性網絡Fidonet的起源。隨著個人電腦技術和網絡溝通能力的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這種借助電腦中介所進行的溝通已經呈現蓬勃景象,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說,當時有幾百萬電腦使用者在利用這種原先不屬於因特網的“民間”網絡。90年代,這些網絡被整合進因特網。並更進一步擴張。

隨著網絡交流的日益活躍和廣泛滲透,人們對網絡的關注也從最初的純技術層麵轉向社會、文化層麵。筆者根據現在所能見到的翻譯著作(文章)、網上搜索的相關材料和對兩本英文雜誌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的不完全檢閱,英、美等國的網絡傳播研究大致可以說是從三個相互聯係的角度展開:一是從社會學的角度,關注網絡上的社會交往行為;二是從政治法律的角度,關注網絡傳播對現有社會規範體係的影響和改造;三是從與傳統媒介的傳播活動相參照的角度,關注網絡傳播對信息傳播活動帶來的變化及其特點。但這三個角度並不是完全割裂,如果從最終指向來說,他們關注的則都是網絡傳播對於現實社會過程的影響。

虛擬社會交往研究的一個早期開創者是霍華德·萊因戈德(Howard Rheingold)。他出身編輯,對技術發展一直十分關注,1984年參與創建在線討論係統(conferencing systems)The Well,一些電腦使用者由之而形成一個聯係緊密的群體。萊因戈德是較早把網絡交流作為獨立的對象進行係統觀察和研究的人之一。1991年,他出版《虛擬現實》一書,記述他在虛擬世界的種種奇險經曆。但是,他在1993年出版的《虛擬社群》更具學術價值,並且在讀者中產生廣泛影響。這本書帶有人類學研究色彩,主要通過對The Well的參與式觀察,萊因戈德展示了網絡上人們的交流狀況和關係圖景。他認為並不存在一個孤立的線上亞文化,人們利用網絡的目的多種多樣,線上呈現的其實是一個文化生態係統。也許我們可以說,網絡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簡作CMC)是繼無線電連續劇和日間肥皂劇之後,幫助人們逃避現實的另一種偉大媒介,但是,CMC本身卻包含著一種潛在力量,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隻要這種技術能夠被利用,它就必然會創造出虛擬社區,並且對人們的信仰和理解產生影響。萊因戈德認為,網絡交流將從三個相互聯係的方麵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首先,在媒介飽和年代,CMC將重新塑造人們的個性和情感;其次,傳統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個對個的交流基礎上,而CMC提供的是多對多模式,因而也將對群體觀念和人際關係構成挑戰;最後,則是對民主政治社會的影響。CMC挑戰了權力集團對傳播媒介的壟斷,並有望使建立在市民參與基礎上的民主政治重煥生機。

萊因戈德的開創性研究極具啟迪性,生動的故事構成著作的主體,因而在理論的深度探析上顯得分量不夠。但是,他的著作卻大體上為後來的研究和爭論設置了一個框架。卡斯特曾對有關虛擬社會交往行為的主要觀點進行梳理,大體上可以分為三派:一是樂觀主義的期待,以威廉·米歇爾(William Mitehell)和謝裏·特克爾(Sherry Turkle)的觀點為代表,強調網絡傳播產生新的社會交往形式,並將與新的都市生活環境相適應。一派則體現出強烈的批判意識,以馬克·斯盧卡(Mark slouka)和法國社會學家多米尼克·沃爾頓(Dominique Wolton)為代表,認為電腦帶來社會關係的非人性化。也有些經驗的研究指出。互聯網的使用加劇了人的孤獨、疏離感,甚至是沮喪的感覺。第三派的觀點帶有某種折中主義色彩,但實際上基於更為廣泛的資料來源,以威爾曼(Barlry Wellman)及其同事在1996—1999年間的係列論文為代表,認為虛擬社群獨立於現實社群之外,與之互動,但並不對立。威爾曼認為,維係社會網絡的方法有很多種,以地域為根據的現實社群隻是其中一種,而通過互聯網所形成的社會關係則提供另一種選擇。不過,威爾曼的觀點總體上還是傾向於樂觀,他認為,在這個似乎是日趨個人化和人際關係冷漠化的社會,互聯網可能會對增強社會聯係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