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聯網的誕生
關於互聯網是如何產生的敘述,今天可以很容易地在各類著作中找到,從技術性著作到對未來的預測性分析到學術論文。從1945年美國工程師凡尼佛·布什發表《如我們所想》一文,第一次提出“超文本”概念,到1961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列奧納德·克雷羅克構建關於數據包交換理論,到1969年9月1日第一個電腦網絡阿帕網(ARPANET)正式上線,然後是我們所看到的眼花繚亂的網絡新技術的出現,及其在全世界的擴展。美國社會學者曼紐爾·卡斯特認為:“互聯網在20世紀最後30年間的創造和發展,是軍事策略、大型科學組織、科技產業以及反傳統文化的創新所衍生的獨特混合體。”
毫無疑問,互聯網最初的誕生與普通的社會公眾沒有關係。它是一個為研究者提供方便的技術工具,它的複雜和昂貴使一般公眾望而生畏。在互聯網誕生的1969年,連到阿帕網上的一共隻有4台主機,分別布置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研究所、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和猶他大學。在此後好長時間裏,互聯網隻是少數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內部事物,直到1972年這種狀況才有所改變。在同年10月的國際計算機通訊大會(ICCC)上,參與阿帕網整體結構設計的美國國家研究促進會(CNRI)主席鮑勃·可汗就阿帕網的情況為大家做了一次成功演示,位於斯坦福大學的精神病人和位於BBN公司的醫師進行對談,這是互聯網曆史上第一次的電腦聊天行為,也給現場觀眾以深刻的感受。親身參加互聯網創建的雷納說:“這是公眾第一次知道這種全新的網絡技術。”
創建互聯網的原始動機是資源共享,所以,文件傳輸和遠程登陸是當時最主要的應用。不過,可以看出,公眾從一開始就對這種新技術的發展前景和社會影響力抱有警惕。一張叫作《人民的夥伴計算機》的報紙在1972年下半年發表的一段論述可為例證:“計算機基本上是用來反對人民而不是去幫助人民,它被用來控製人民而不是去解放人民。改變這一切的時機已經來臨——我們需要……人民的夥伴計算機。”一些激進的計算機迷們甚至在舊金山設立了一個社區計算機共用設施的項目,並將之取名“資源一號”。他們在聲明中表示:“時至今日,計算機技術主要被政府以及政府所代表的社會力量用來快速存取大量的個人信息……這種信息傳遞的模式使我們相信,控製信息的流動是何等的重要。”他們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來為公眾爭取利用信息的權利。不過,限於資金和技術,早期計算機迷的這些努力大多不了了之,並沒有在社會上贏得很大範圍的認可。
不過,研究者自身的需要和有意無意的興趣以及計算機迷們自覺的努力改變了互聯網。使它從單純的技術工具而發展成一個龐大的應用平台。並且最終影響了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這當中有一些影響重大的環節值得記取。一是電子郵件的發明。1971年,供職BBN公司的雷·湯林森(Ray Tomlinson)發明電子郵件軟件,其修改版在1972年很快成為熱門軟件。根據ARPA的研究,1973年阿帕網的流量中75%為電子郵件。電子郵件為人們之間的相互聯係提供了新的選擇。二是微型電腦的誕生。1977年在美國馬林縣舉辦的一次新產業交易年會上,蘋果二型微機與公眾見麵,從此開始了微機迅猛發展的勢頭。在此之前,人們使用的一直是巨大的分時計算機。微型電腦擺在人們的辦公桌上,不僅帶來了方便,“更重要的是它在用戶和機器之間建立起一種全新的、幾乎是對話式的關係”。三是TcP/IP參考模型(TCP/IP reference model)的出現。1982年,挪威采取TCP/IP協議,經由SATNET、上網,1983年,阿帕網主機協議從NCP轉換到TCP/IP。這是一個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在此之前所建立的網絡都是獨立的。彼此不兼容,因此,這些網絡也就局限在一定的範圍,隻能為有限的少數人服務。TCP/IP協議使網絡可以互通而為整體。雷納說:“到1985年,互聯網就已經完整地作為一種技術建立起來了,它支持著大量的研究和開發人員在上麵工作,並且開始被其他機構用作日常計算機通訊的目的。電子郵件在大量的社團中被廣泛采用,通常還都是不同的係統,但可以通過不同的郵件係統互相連接起來,成功地向人們展示了電子化人際交流的廣泛應用。”
二、國外網絡傳播的發展概況
網絡傳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電腦及其相關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的。首先是對電腦聯網技術懷有強烈興趣的技術精英和體製內的專家們嚐試創造,然後是體製外的精英設法將網絡由原先被設計的科研工具和商業機器轉化成為公眾服務的傳播工具,然後才有一般公眾對網絡的使用和參與。萊因戈德將20世紀裏這一演變過程概括為:50年代的電腦技術屬於先知,60年代屬於精英,70年代屬於亞文化,90年代屬於數量不斷增長的社會公眾。這一脈絡雖然粗糙,但大體上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