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網上公眾表達的發展曆程(3)(1 / 3)

早期的BBS論壇在創建時一般都沒有很明確的關注公共事務的意識,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際聯係的另一種渠道,是一個休閑交友的虛擬空間。特別是一些依附於商業網站的論壇。主要是作為凝聚人氣,建立人際情誼的手段推出。如從事軟件開發的四通利方公司於1996年4月推出的“利方在線”網站,最初目的是為公司客戶提供技術谘詢,同時開設一些休閑、娛樂的論壇。但是很快論壇的影響力使網站的意義遠遠超出一個輔助性的技術工具。如“談天說地”、“體育沙龍”等論壇板塊在網民中產生很大的影響。網民們不僅在這個虛擬的空間裏交流個人的感想和看法,而且設法提供新的信息,使網絡成為傳統媒體之外新的信息集散地。一些關注時事、注重思想和評論的板塊開設出來。

網絡論壇對公共輿論的影響力第一次受到關注大約是在1996年9月,隨著九一八紀念日的臨近,北京的不少BBS論壇上有關中日關係的討論也成為熱點。根據水木清華站史的記載,有關釣魚島的偏激言論引起了政府機構的關注,並且對BBS論壇進行了一次清理。中科院的曙光站和北大的陽光創意站遭暫時關閉。水木清華雖未關站,但是也關閉了曆史、軍事、沙龍、時空報道四個比較敏感的欄目。

不過,在網絡傳播的早期階段,啟蒙和知識普及是主題,網上交流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還是一些感性故事。1995年3月,清華大學的學生中毒事件經媒體報道後,使人們對互聯網的神奇力量有了直觀的感受。而在瀛海威網站上,最牽引人心的故事是一個年輕的網友在生命彌留之際發出的真情呼喚。

(二)1998—2002年:網上輿論力量初顯

讓國人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網上輿論力量的事件是1998年5月的印尼排華事件。有學者認為,中國網絡輿論發端的標誌性事件即是國人為此而在網上發起的抗議活動。當時,國內雖然有多家報紙上網,但是鮮有提供論壇功能者,在該事件的討論中起核心作用的實際上是新加坡《聯合早報》電子版論壇。《聯合早報》是東南亞地區頗有影響的一家華文報紙,在1998年世界杯期間曾開設讀者論壇,獲取了運作網上論壇的初步經驗。當印尼局勢演變為全球華人關注的焦點後,該報當機立斷設立“印尼局勢讀者論壇”。成為有關言論的主要陣地。閔大洪先生對該論壇的電子郵件內容進行梳理,認為可以分為四類:傳遞信息、譴責暴行、提出建議和探討問題。從這樣的內容構成可以看出,該論壇的討論已不僅是簡單的情感宣泄,而是帶有某些公共領域的理性特征。

印尼論壇不僅給社會公眾以深刻的印象,也給國內上網媒體以啟示:疏通網上輿論渠道可以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1999年5月9日,在美國及北約襲擊我駐南斯拉夫使館的第二天,人民網開設“強烈抗議北約暴行論壇”,從而成為國內首個時事新聞類論壇。據網友事後回憶,“抗議論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演講廳。盡管當時還是撥號上網,成本‘高昂’,但是很多人整天坐在計算機旁,敲打著鍵盤。網上輿論是一邊倒的抗議和譴責”。一個多月後,抗議論壇更名為“強國論壇”,並成為中文時事論壇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

在人民網的帶動下,依托主流媒體而建立的網站開始普遍重視社區建設。2000年3月啟動的北京千龍網設有“京華論壇”,下分二十多個板塊,其中千龍大會堂、市民留言板、軍事論壇、千龍說法、中日話題等板塊,以時事新聞和公共事務討論為主旨。2000年5月成立的上海東方網開設“東方論壇”,以娛樂休閑為主,但不落後於形勢,也設置了“熱點放談”小板塊。在主流網站論壇中,真正形成比較大的影響者,除了人民網的強國論壇,新華網的發展論壇也吸引了不少網民的關注,該論壇創建於2001年,現在已經發展成由7個子論壇構成的社區。

從1998年開始,民間的商業性網站也有了長足發展。在此之前,上網的主要是一些傳統媒體,往往是將網上內容當成紙質媒體的簡單翻版,甚少設計讓公眾可以參與的互動板塊,網頁更新速度慢,對網民的吸引力有限。1998年2月,張朝陽創立搜狐網,是當時國內第一家搜索引擎,同年9月全麵改版後,搜狐網日訪問量突破7萬人次。5月,雅虎(YAHOO)推出中文版,因特網中文領域商業競爭趨向激烈化。年底,四通利方公司並購北美的華淵資訊網。新浪網正式開通,並把新聞作為主要內容來經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報告顯示,1998年7月。有45.5%的網民認為網上中文信息太少,到2000年7月,隻有6.11%的網民認為網上中文信息不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