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幾頁,鈡叔遞給項莊,“你看圖冊中這個,是1977年安徽長豐楊公2號墓出土的戰國玉璜。質呈青色,扁平體,弧形,兩麵飾紋相同。兩端各琢一龍首,中間連體。龍滴水形眼,張口露齒,葉形耳後伏,軀體浮雕細密的勾連雲紋,首、軀之間以S形繩索分隔。器中部上端有一小穿孔,可佩係。這種玉璜是戰國盛行的品種,多作為成組玉佩中的組件之一。而近幾年社會上流傳的仿戰國玉璜,就明顯看出玉質呈土黃色,形製與真品風格接近。但如果你再細加分辨就會發現:1。紋飾上,真品滴水眼飽滿有神,額角尖銳,軀中勾連雲紋排列有序,為戰國典型紋樣;仿品眼小無神,額角圓弧,軀中雙身獸麵紋在戰國玉璜中不見,器之上下附加透雕裝飾不倫不類,與整器不合,且器中部無穿孔供佩係。2。玉質上,真品細潤有光,沁色變化深沉;仿品滿身土黃沁色在出土器中少見,浮淺單薄。”
“項莊你再看這張圖片,這是1977年安徽長豐楊公墓葬出土戰國龍形玉佩,質呈黃色,部分受沁作褐色。扁平狀,兩麵紋飾一致。透雕出一回首張口的龍形,龍軀略作“W”形,上浮雕戰國流行的穀紋,軀外有足爪、一鳳鳥首及附加裝飾。龍尾呈鳳鳥首,亦為時代特點。龍軀腰部穿一孔,供懸係佩掛。此龍造型、裝飾皆為典型的戰國風格。而市場上發現的仿戰國龍形玉佩,玉質黃色,部分有黑漆古沁,造型略同於真品,差失處為:1。整體上,真品於規範中見出變化,龍體富有動感,似在騰躍,表現出戰國時代特征;仿品僵硬板滯,龍如處靜止狀態。2。細部上,真品穀紋飽滿,排列整齊,回旋有力,龍軀寬窄合度;仿品穀紋扁平鬆散,且不規整,龍軀寬窄不諧,腰部無供穿係之鑽孔,此為一大疏漏。3。玉質上,真品沁色較有層次,微有透潤感;仿品沁色濃重,深透,無過渡層次,顯係人為染作。”
聽到有人在敲門,項莊還以為有人來談生意。
開門一看,原來是訂的外賣送來了。
主食是幹炒河粉,其餘四個飯盒裏裝的都是下酒菜,有鹵水豬舌頭,五香醬牛肉,幹煸山坑魚,還有一個油炸花生米。
忠叔開了一支52度五糧液。
兩杯白酒下肚,忠叔的興致似乎更高了。
“我在讀大學時考古專業開有一門課叫斷代學,現在專業人士鑒定玉器什麼的也多從斷代開始,教科書對文飾的研究很多,正統學者深受其害。但自從我接觸這個行當後才知道,民間非專業人士鑒定多從真偽開始。但兩者殊途同歸。”
又呷了一口酒,鈡叔臉紅筋漲地說“從我讀大學學習考古專業開始到現在,我在古玩這個行當裏算是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了。要讓我說出其中的那些奧妙來,我還真不說不出來個一二三。這一個行當啊,是‘活到老、學到老’啊!”
說到這裏,鈡叔話鋒一轉,“不過,僅憑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古玩鑒定無非都有這樣幾個步驟:包漿、沁蝕、玉質、形神、腐蝕、文飾、刀痕。所謂古玉包漿說穿了就是氧化膜,又分為軟包漿和硬包漿,軟包漿手頭有肉澀感(北方話叫肉頭兒),硬包漿有明顯玻璃光。軟硬包漿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手長期盤玩或藥液侵泡可做仿包漿。有經驗者自然能夠區分兩者的差異。自然狀態的子料也有包漿,一般硬度較高。沁蝕可分為內沁和外沁,內沁就是一定條件下產生的晶體酥鬆,白色絮狀(玉內雜質不是沁而是髒,沁和髒要分清)。外沁是外部介質的侵入。內沁由內向外發展,外沁由外向內發展,互相促進,直至鈣化。有無外沁的古玉,玉質好可能內沁也不宜查覺。沁蝕狀況和玉質密度分布、晶體酥鬆狀況及外部介質性狀有關。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斷真(如老玉新工)。”
真是時時處處皆學問啊!
項莊看著平時裏不言不語的鈡叔,說起他的本行來頭頭是道,又奧妙無窮。不由得從心底佩服不已。
鈡叔似乎談興正濃,“就拿你你那個古玉琮來說吧,我雖然沒有親眼看到過,但據你說中紀委請專家鑒定出它有那麼高的價錢,很有可能是新疆和田玉。和田玉在古玩界可是大家公認的,最美觀、文化承載量最大的一種玉。商代以後的貴族器物多選此玉,常見的有黃玉、羊脂玉等。然後是遼寧岫崦玉,紅山文化器物多采用此玉。第三就是河南獨山玉,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綠色多做抵擋仿翠件。古器中少見此玉。第四就是各地產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見於高古器、良諸器、葬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