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禁書”猜想(1 / 2)

關於到底誰是殺害鄧教授的凶手?殺害鄧教授的凶手和盜竊鍾叔店裏的書稿,以及今天跟蹤項莊他們的,是不是一夥人?

項莊、鍾叔、姬春三個人同時都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

項莊心想,不管這夥人是誰,這些人的指向都已十分清晰了,那就是優盤裏的那部書稿。這夥人所有的這些舉動,都是對他們非常不利的。為了鄧教授那部書稿他們連人都敢殺,那還有什麼更殘忍的事兒不敢做呢?凡是今後都要倍加小心才是。

姬春從來都是行動家,他的所有思維方式都考慮的是先從行動開始。他已經在開始琢磨著,該采取點兒什麼行動了。現在這夥人躲在暗處,我們在明處,非常不利。隻能主動出擊,才能擺脫目前這種被動局麵。反正是絕對不能讓他們傷害到表叔和他的家人。

而鍾叔在想,這夥兒人,既然為了那部書稿裏的寶藏秘密,膽敢殘忍地殺害鄧教授,那說明這部書稿實在是太重要了。他們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盡快搞懂書稿裏的具體內容。

想到這裏,鍾叔對項莊說到道:“你電腦裏應該還有存有書稿的電子版吧?”

項莊說:“有啊。”

鍾叔說:“那你馬上再打印一份拿過來,趁你今天休息有時間,咱們再一起仔細研究研究。”

項莊把車鑰匙交給姬春,並告訴他那本書稿在電腦裏的存放位置。

一個多鍾後,姬春就把打印好的書稿拿來過來。

忠叔把書稿遞給項莊,說道:“阿項,你仔細地看看這幾個段落”。

項莊結果書稿,鍾叔翻到的地方有如下這麼兩段文字:

“迷城猜想之一:關於戰國時期魏國故都大梁城的位移說。”

“現存所有考古發掘和實證,似乎都指向了一個事實,在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構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

“截至目前,海內外權威的考古專業人士,都言之鑿鑿地說,除最底層的魏大梁城,因埋藏太深和勘探技術手段所限未能發現外,其餘5座城池均已相繼發現和初步探明。這似乎已證實“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六座城”這個一直流傳在開封民間的神秘傳說,終於被考古證實。”

“但迄今為止,所有的考古資料似乎都表明,已被發現的隻有5座城池。而另一座,也就是最最古老,而又神秘的魏大梁古城,卻曆盡千年仍未揭開其神秘的麵紗。”

“這座神秘的大梁古都城到底存不存在呢?如果說存在的話,難道真如人們所說的,是深藏於開封五座古城的最底下嗎?”

“竊以為,如此判定魏都大梁就在開封五城之底的說法,和刻舟求劍的愚公無分毫差異?試想一下,再愚蠢的城市建設者,在巨大的自然災害過後,還會在原址之上建造城池嗎?”

“且不說,滔天洪水過後,黃河之堤決口之處的原大梁都城已是淤泥堆積,汪洋一片。形象點兒說,這就如同汶川大地震之後你非要在原址上重建城鎮一個道理。再愚蠢的城建決策者,也都不會做出原址重建的決定。何況,在短時期內你也根本無法重建一座城市。據此,我推斷,魏都大梁古城根本不可能在現開封市區的地底下。”

“據現已發現的戰國史料記載,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經鴻溝引黃河水灌淹大梁,曆時三月有餘,大梁城壞,魏王假降。這是有曆史記載以來開封第一次遭到毀滅性的水災。”

“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都城,大梁聞名當世,其繁華程度比肩當時楚國都城郢、趙國都城邯鄲、齊國都城臨淄、秦國都城鹹陽,尤其是它的青銅器文化,皆在戰國諸雄之上。”

“但大梁的繁盛僅維持了很短時間,便徹底毀於兵災水患了。之後的開封更是水災不斷、黃沙淤埋,尤其是經過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兩次大的黃水灌淤後,使大梁城深埋至距今地表12米多的地下,再加上開封地下水位又很高,很難開展考古工作,使得魏大梁城遺址的具體分布範圍目前依舊是個謎團。”

“史料記載,大梁古都城共有12個城門,東為夷門,西為高門。據我近年來的野外考古和實地勘察,可以推測出大梁城與今天開封城相比較,偏向西北,麵積稍大。如今保留在開封市郊區附近的孟子遊梁祠、遊梁祠西街、遊梁祠東街、張儀墓和龐涓墓等遺址,以及在通許縣發掘出的數百枚魏國及“大梁布”等錢幣,則呼喚著人們對魏都大梁城輝煌曆史的追憶。”

“既然魏都大梁古城,不可能在現開封市區地底下,那這座戰國諸雄中最為繁華的古都究竟建於何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