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過神來,項莊聽省長用他那慣有銅鍾般男中音說到,你們千萬不要小看了文風和學風這個問題。一個時代的文風和學風如何,往往是觀察一國或一個時代興與衰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觀備者觀野”,領導人的言談舉止、思維觀念,都會直接影響到你為政一方未來發展方向。我們現在不少領導的講話,都普遍存在一種空洞無物、官話連篇的文風,這些領導的講話,不僅群眾不愛看、不愛聽,就連幹部聽了也要打瞌睡。“高射炮打空靶”、“鸚鵡學舌背美文”、“綠豆大的核,西瓜大的殼”等表述,都是民眾對這類“長、空、假”官樣文章的諷刺。很長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地方總結工作、傳達精神等的“講話”,網上一搜,都有現成“模板”,隻要把時間、地點、名稱、事項填進去就行,剩下內容都千篇一律。如此形式主義的作風,又直接導致了官僚主義的作風泛濫。對於這些個官話套話連篇的官員,老百姓就戲稱他們是不會講人話的“鸚鵡”。難道說這些人是真的不會講人話嗎?我看不是。除了場麵上,他們在私下裏和家人朋友還是會講“人話”的嗎!那為什麼一到官場上就不講“人話”了呢?一個字,怕,怕說錯話。照搬照抄上級領導的講話最省事兒,照搬照抄大報大刊上文章最保險。久而久之,這些官員也就懶得再去動腦筋下力氣寫有自己風格的文章,說又自己鮮明特征的話了。因此說來說去,要改變文風學風關鍵是看領導。如果我們黨的高級領導們能夠身體力行,下麵的幹部就會一級學一級,敢於講出鮮活的話語,也敢於做出創新性的工作了。比如說總書記新近發表的新年賀詞,就是個十分典型的例子。這篇賀詞,篇幅短小,700餘字。語言用的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口語,既沒有大段工作成績連篇累牘介紹,也沒有對未來空洞無物式的展望。而且還恰如其分,畫龍點睛式的用了幾個網絡熱詞。不足千字的短文,段落簡明,每一段都言之有物,不空洞,不幹巴。讓人聽了會自然地產生一種共鳴,象“點讚”、“蠻拚”這些網絡熱詞,讓人聽了會會心一笑。
“那麼,應該如何改文風呢?”省長雙目炯炯地對著項莊和秘書長問道。也不等這兩個人回答,省長信口就說出裏一句古詩詞,他說文風就應該“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項莊還記得這句好像是鄭板橋詩,這句詩詞的意思就是說,(說話作文)一要短小精悍,二要有所創新”。
省長接著說道,領導幹部的講話中要多講些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的話,“如果我們自己的知識水平、見識程度跟不上,說科技說不上,說文藝說不通,說工作說不來,說生活說不對路,說來說去就是那幾句空話、老化、套話……就會話不投機半句多。”這就提醒我們的領導幹部自己要想和普通幹部群眾說話投機,就得“懂得多”,心中有數、肚裏有貨,自己半桶水又怎能晃呀晃?自己知之甚少又有何資格教育人、影響人、動員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肯定不行。多講些動之以情、示之以行的話,讓話語更富人情味、更具公信力和可信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什麼話最能夠打動人、感染人、征服人?唯有那些飽含感情、滿含著愛的話,才能軟化、溫暖和焐熱人們的心。無情未必真英雄。講話雖不能被感情牽著鼻子走,但一定要帶著感情講,如果說不善於講“大白話”和“群眾語言”的話,更多是幹巴巴、索然無味的話,那麼不善於飽蘸感情的話則更多是冷冰冰、不近人情的話,語言一旦附加上了感情色彩和注入了感情元素,就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多講些貼近實際、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的話,讓話語接地氣、有底氣。貼近實際、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的話最有“泥土味”,是最接地氣、最有底氣的話。講話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宣傳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和教育群眾,是要說給廣大幹部群眾聽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話既從實際中來,又能到實際中去。凡是端著架子、擺著譜、拉著臉說的那些虛頭巴腦、不著邊際的話,都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在講話中的表現。
多講些真話、實話、心裏話,讓話語還原本色、回歸本真。真話是最有魅力的。現實中,有的人奉行人心隔肚皮,“遇人隻說三分話”,甚至推崇“不說假話就辦不成大事”,讓真話、實話、心裏話這一本色、本真的東西被人為地遮蔽了,蒙上了汙垢,結果講的話隻會讓人左邊耳朵進右邊耳朵出,黯然失色、令人生厭。隻有講真話、實話、心裏話,才能找到語言表達的原點,讓語言散發出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