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維也納留學的別先生告訴騰訊娛樂記者,10年前維也納的留學生就知道,中餐館、火鍋店都會主動送演出票給去就餐的人,“基本都是去金色大廳演出的”。但是後來這種演出實在太頻繁了,別說留學生了,連中餐館廚師都“怕了”,不願去捧場。像溫州女企業家的演出,願意捧場的人很少。
曾經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多年的音樂愛好者講了個笑話,“有一次朋友給了我一堆贈票,我給身邊其他朋友每人發了6、7張,都還沒有把票完全送出去,就來到金色大廳門口轉轉,準備隨便送人得了。”剛好在門口遇著兩老外,“我正準備開口問對方要不要票呢,沒想到對方見了我就把手一揚,原來他們手裏也攥了幾張票。”
“一開始還是有些奧地利當地人會抱著新鮮好奇的態度去看一下中國人的演出,但也隻會選一些有國際知名度的人”。但隨著中國人赴維也納演出逐漸被做成了一個泛旅遊產業,水平參差不齊,當地人就更少會去看中國團體的演出了。
金色大廳有1800個座位,最冷清的演出,隻坐了不到3成觀眾。“因為人數少,演出團的工作人員還不斷讓我們往前坐,我還坐過第一排。要放在愛樂樂團的新年音樂會上,這麼好的位置起碼得2000歐元,而且還不一定能買到票。如果碰到有錄像需求的演出團體,就會讓外國人靠前坐。”
由於歐洲不流行贈票,所以一般拿了贈票到現場看了免費演出的奧地利人,在演出結束後都會象征性地鼓掌以示禮貌。“其實明顯就能感覺出是禮貌,但有的演出者把禮貌當熱情,別人一鼓掌就返場,返場完了再鼓掌,場麵看上去簡直就是‘某某海外演出大受歡迎熱烈掌聲中多次返場’”。
對於那些“抱著夢想”來到金色大廳的演出團體和個人來說,台下的觀眾僅僅是華人,肯定要失望的。所以如何組織外國觀眾,也成了一些中介和旅行社必備的手段之一。
2003年,某民歌天後在金色大廳的演出,不僅從國內帶來40人的媒體報道團,在當地華人圈子中也引起不小轟動。可就算是民歌天後這種上了級別的人在金色大廳開唱,也免不了要靠贈票來讓場子坐滿。隻不過贈票途徑更上檔次,不再是中餐廳、旅行社零星發放,而是由國內文化部跟很多大公司,甚至當地政府機關直接打招呼,不僅有“觀眾必須爆滿”的需求,甚至連“大鼻子比例是多少”也會有個標準。
如果知道金色大廳在中國人心中象征著音樂界至高無上的榮譽殿堂,維也納人一定要笑了,因為在當地人心中,金色大廳頂多算一個中等偏上的演出場所。更可笑的是,金色大廳原本的設計結構,其實並不適合用來唱歌。
如果真要給金色大廳定個位,當地人會表示:“(金色大廳)就是個演出場地,在維也納最權威的演出場所應該是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它不僅是世界四大歌劇院之一,而且是享受國家財政撥款的公立場所,所以不用像金色大廳那樣要考慮靠出租場地維持運轉。”當地人通常認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右)的地位和權威性要略高於金色大廳(左)。或許因為被魚龍混雜的演出透支了不少美譽度,維也納政府如今也在考慮是否要對金色大廳做一個規劃,隻是無奈金色大廳本來就是商業用途,不自謀出路‘錢景’就會不樂觀。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總經理安格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吐槽表示,金色大廳與大部分劇院一樣,要自負盈虧,“我們並非國有,也不是市屬,必須通過私人渠道獲得資金,否則怎麼維持?”
相比而言,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每年僅政府資助就有50萬歐元。也正因為有資金援助,國家歌劇院全年“外賣出租”的時間僅有15天,而且隻承接歌劇跟芭蕾演出,這讓國家歌劇院保持了水準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