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自己以前在大學讀書時所了解到的知識,林馨馨對這方麵的“門外漢”姬春說道,姬家寨民居建築中,這種“粗材細作”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再造肌理。對於粗材質的天然色質,沒有停留於單一材質的運用,而是注意不同材質的異質配伍。這在砌牆、鋪瓦、鋪地等環節都有明顯的表現,例如磚牆、石牆的切縫組織,仰瓦、蓋瓦的壟組織,花牆、牆帽的花瓦組織,室內鋪地的磚縫組織,花石小路的紋理組織等等都是在同質材質?“一次肌理”的基礎上,利用其構造組合和切縫紋路而再造出富有表現力的“二次肌理”。而牆體、柱梁、屋麵、裝修等不同構件之間又構成不同材質的對比和調合對於較大麵積的同質材料,還很注意結合構造進行細膩的肌理變換。
二是升華圖案。建築構建提供了一係列幾何形態的線條,把這些線條從構圖的角度加以組織,使之升華為富有裝飾性的圖案,是建築藝術處理的一種基本方式。傳統民居十分注意通過這種方式達到粗材細作的效果。在北方民居中,這一點最集中的表現在門、窗、隔扇、花罩等內外簷裝修上。
三是重點裝飾。細察北方民居,在質樸敦厚的整體風貌中,也包容著相當豐富的裝飾。在宅院整體中,這些裝飾主要分布在大門、門樓、影壁、二門、簷廊等部位。特別是大門和門樓成為裝飾的集中點。民居的木構件大多“髹以桐油”不塗彩漆,因此民居裝飾中才會所占的份量不多,而以小麵積的磚雕、木雕、石雕為主要裝飾手段。通常彩繪可以畫與梁枋等大木受力構件?,而木雕則盡量落在不傳力的出頭收尾和小木作的填充性部位,?以保持結構邏輯的清晰,不因雕飾而損壞構件的完整。磚雕、石雕也是如此。恰如其份的雕飾為粗材構築的民居鑲嵌上極富裝飾性的細部,取得了粗中寓細、土中寓秀的效果。
林馨馨心裏麵兒想,姬春這混小子哪知道北方民居建築的這些奧妙啊!為了讓這個狂妄的家夥兒領教一下自己的厲害,順便也讓她了解一點北方民居的特點和知識,有利於下一步古村落裏老建築的修繕維護,她拉著姬春手把手地告訴他:“姬三爺家的這座古宅子屬於是三合院,還不是北京城裏的那種四合院。你看,這整個院子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簷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
姬春一看林馨馨隨手拈來、侃侃而談的樣子,才知道這個家夥兒背著他私下裏做了不少功課。本來他也想多知道點古建築方麵的知識,既然今天馨馨肯不吝賜教,那他姬春就沒有理由不欣然接受了。
林馨馨接著對姬春說道:“三合院的居室大多都是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就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麵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豫東地區當地居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豫東地區屬暖溫帶、半shirun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姬春,你看,姬三爺家的整座院子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一般認為是為了圖個吉利,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麵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遊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林馨馨對姬春說:“這種三合院之所以有名,就是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hanzhuo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三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三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曆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簷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誌,風雅備至,充滿濃鬱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姬三爺家的這座三合院就給人以親切寧靜的感覺,庭院的大小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